普洱茶與雲南回族的曆史
紀50年代,300多年間,在雲南馬幫的跨國貿易中,不畏艱險的回族同胞充當了主力,將普洱 、思茅等滇南六大茶葉生産地的茶葉運到境外,他們甚至在越南、緬甸、老撾、尼泊爾等國家的繁華城市開設大型店鋪,坐擁海外茶葉市場。”姚繼德說。
《雲南回族史》(雲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中記載,雲南通海縣回族人馬同惠曾以20匹騾馬起家,販運茶葉、布匹以及土特産到國外,之後在昆明 開設商號,在滇南地區開設茶葉場,主要做對泰國、緬甸、老撾等周邊國家的茶葉貿易。
“山間鈴铛一響,就知道回族馬幫來了。在過去的幾百年裏,像馬同惠這樣的茶葉商人很多,但遺憾的是,這些屬于民間的商貿終究沒有走出周邊國家之外更遠的地方!”姚繼德感慨道。
在雲南普洱 茶的發展過程中,沙甸回族白亮成是一個值得一提的人物。
白亮成生于1893年,37岁时在雲南省财政厅担任保护财产的专员,相当于特殊押运的保安经理。1932年,云南省政府派遣白亮成到普洱 、思茅、車裏、佛海、南峭一帶辦理稅務。其間,他發現車裏、佛海、南峤3縣大片平壩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資源豐富,但當地民衆的生活極度貧困。白亮成深感大力發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生産之必要,開發邊地的志向和決心也更堅定了。
1936年,白亮成先後到甯夏、甘肅、陝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進行考察。之後,他又輾轉去了日本,學習茶葉以及其他農作物栽培加工技術。回雲南後,白亮成爲了實業開發上書雲南省政府,其中寫道:“政府若只靠收稅養國,是吃老百姓胡須上的飯而已。要興辦農業、工業、商業、牧業等多種多樣的事業,才能達到國強民富”。
1938年,雲南省財政廳采納了白亮成的建議,建立了雲南思普區茶業試驗場。1940年在佛海成立了總場,采選國內優良茶種試種,采用梯台栽種,實行科學管理和采摘。
白亮成還從印度引進制茶機,改變了傳統的手工制茶方法,工效提高了幾十倍,茶葉質量也優良。之後,他從上海、杭州選聘來高級技師10余名,制出的茶質優價廉,客商紛紛前來訂貨,大有供不應求之勢,普洱 茶聲譽大振。
白亮成精于市場調研,了解到外國人多喜歡喝紅茶,爲了擴大國外銷路,占領海外市場,雲南開天辟地也生産起了自己的紅茶。
1942年,思普區茶業試驗場劃歸雲南省企業局,茶廠正式改稱思普企業局,白亮成爲總辦。
“其間,白亮成研發的紅茶行銷歐美國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普洱 茶是因爲白亮成才被世界知曉的,以至于有了今天茶商的坐享其成,借船下海。”在姚繼德的講述中,我的思路變得清晰起來。
名茶有一段可歌的嬗變史
今天,在西雙版納,當年的思普企業局已被更爲現代化的“老茶樹”等茶葉生産企業所替代,但這些並不影響雲南茶葉海外貿易中重要推廣者白亮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在景洪市,我見到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