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普洱茶的曆史
日中方散,霧凝如雨,茶樹賴以滋潤,茶質優良。據當地人的講述,易武土著民族在東漢末年將野生茶樹引爲藥用,並從藥用變爲飲料,發展成主要的經濟作物,投入市場交易,但沒有史實可考。然而,易武在唐朝時開始大量種茶,卻有據可依。據李石續《博物志》,認爲“茶出銀生諸山,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樊綽《蠻書》約成書于唐懿宗鹹通四年,後于《茶經》面世一世紀,此當爲易武産茶的最早記錄。易武茶業經唐、宋兩代的發展,已成爲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形成茶産業。到了元代,因爲戰爭和疾病的危害,土著村寨大量遷並,人口逐年減少,茶業也隨之衰落。明朝茶業有所恢複。明末清初,內地人看到易武土地肥沃、氣候宜人以及發展茶業的巨大潛力,相約遷居易武,特別是石屏人大量遷居而來,掀起了“奔茶山”的熱潮。石屏人遷居易武後,不僅恢複了荒廢的茶園,還新墾種植了許多新茶園,使易武的茶業開始複蘇並迅速發展起來,成爲有名的萬畝茶園和萬擔茶的主産區。茶葉的加工也從加工散茶轉向加工成型茶,分別制成元寶茶(七子餅茶)、長方形茶磚(磚茶)和團茶。其中以圓形餅茶最爲出名,曾一度揚名海內外。茶成爲易武人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清嘉慶至道光年間,茶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據李拂一先生著《鎮越縣新志稿》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是六大茶山最輝煌的時期,易武茶山年産曬青毛茶7萬擔,最高時達10萬擔。”茶業的發展,使當地人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呈現出蓋樓房、建寺廟、辦茶莊、開店鋪、辦學堂、築路架橋的興旺發達景象。至今還保留有大量的古茶園、古建築、茶馬古道等文化遺産。
易武茶馬古道的文化符號
古茶園
易武至今還有古茶園11430亩,主要分布在麻黑、高山、曼洒、曼乃、曼腊等几个地方,全乡各个地方均有零星分布。位于麻黑村委会的古茶園最具代表性,茶園面积4700多亩,有茶樹56.4萬余株,這片茶園均为老茶樹,從明朝初期起就開始在這裏種植,在清雍正至道光年間得到進一步發展,清末和民國不間斷地補種,增種,由此形成了如今的規模。
古茶座
易武茶産業的發展,在漫氏的曆史長河中,由于受到國內外戰爭、社會動亂、天災人禍、方針政策的影響,時而興旺發達,時而冷冷清清,在清嘉慶、道光時期茶業發展達到頂峰,易武茶區(包括漫撒茶山)茶民衆多,茶商雲集,茶莊林立。主要茶莊有:同興號,大約創辦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是易武建立最早的茶莊,與同慶號、乾利貞、同昌號多年形成四強之勢。其他茶莊還有東和祥(義興祥)、泰東祥、宋興昌、元泰豐、鴻慶號等。
古民居
明洪武年間,中原漢族人口大量遷入石屏。明末清初,“六大茶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發展茶業的巨大優勢,吸引了部分石屏等地人遷入易武。清乾隆年間至道光年間,易武土司用窯泥制造磚瓦坯,造瓦窯燒磚瓦,建蓋四合院民宅,其建築結構和布局與江南各地略同。易武現存的古民居一般是磚土木結構,即房屋結構用木質穿鬥,外牆用磚石打基石,上面用土夯築山牆,房頂用筒瓦鋪蓋的四合院。爲正堂兩耳的二層樓房,正大門前是用青石鋪設的正方形天井,正面上房爲堂屋,堂屋兩邊爲主人臥室,每邊用木板隔分爲裏間和外間。長輩多住裏間並鋪沒有地板,中間爲堂屋,作爲祭祀活動和接待親戚朋友及設宴席專用,有時用于糧米加工的臨時作坊。樓上用木板相隔,有的用作堆放家什用具,有的用作接待遠親留宿之用。正房下左右建有二層樓的耳房,下面爲竈房,樓上一般作糧食儲藏室。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或因地形而爲坐南朝北,屋脊兩端翹起,左端微高,右端稍低,意爲:左青龍、右白虎。整個民宅建築風格和各種花紋雕刻及禽鳥圖案,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
公家大園
该大園被认为是茶馬古道的起點之一,是茶文化在易武的見證。清乾隆至道光年間,易武、倚邦、攸樂、曼撒、曼磚、革登70%的茶叶均在易武集散,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约400余年的10株大榕树紧紧围绕着公家大園,树冠高大,枝叶茂盛,仿佛在迎接八方来客。榕树的根系当时还被马帮运茶出發前用來栓馬。
2006年,在易武原關帝廟舊址仿照關帝廟建築風貌,建成“普洱 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館”,占地面積951.9平方米,館內收藏有石刻碑文、木匾、清代字據契約和當地老百姓祖傳的制茶、泡茶、馬幫馱運茶的工具,各茶莊、茶號生産的茶葉樣品,有關茶文化曆史書籍等計364件。
作爲普洱 茶六大茶山之一,和普洱 茶的原産地,易武在清朝光緒年間,一度是雲南六大茶山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茶葉生産、加工和集散之地。各種商號、茶莊、店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商业繁盛,马帮不绝”就是对易武古镇那时的真实写照。
茶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當地群衆的經濟收入,而且還促進了其他(傳統)産業,如:種植業、加工業、紡織業、商業、交通的發展。使易武呈現出“商旅民工雲集、店鋪茶莊林立、騾馬、牛幫塞途”的繁榮景象。
大量漢人遷居易武種茶、制茶、賣茶,既恢複和發展了茶業;由于當地土著民族與漢族共同居住、共同耕作、共同從事茶葉生産、加工,又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同時,漢族的花燈藝術、教育形式(私塾)、醬菜加工、農具制作、建築技藝(四合院)、紡織技術等大量先進的漢文化傳人了易武,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