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普洱茶的曆史
易武是六大茶山之一,六大茶山是享譽中外的“普洱 茶”的原産地,而易武更是種茶、制茶和銷售茶葉的中心。宋朝時,當時六大茶山所産的茶葉已遠在廣西進行茶馬交易。據史料記載,明代以來,商賈、民衆出資出力修路架橋,開辟茶馬古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辟易武至思茅主要通道,普洱 府向清朝廷上貢的“女兒茶”,也是從這條驿道運出。道光十年(1830年),在磨者河上首建永安橋,連接易武和倚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修建由易武經倚邦至思茅的茶馬古道。從此,普洱 茶內銷思茅、元江、石屏、昆明等地,一部分銷往西藏。
西雙版納是普洱 茶的發源地之一,隨著茶産業的興起,茶馬古道應運而生。易武作爲古代六大茶山茶葉的集散地,曆史地成爲了茶馬古道的起點之一,形成了以易武爲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格局,分別通向北京、西藏、泰國、老撾、緬甸、越南和印度。除了進京和進藏的2條線路外,其余都通向了毗鄰的國家。有一條擁有悠悠近2000年曆史的古道,起源于西雙版納,也一度延伸到東南亞以及南亞,它不僅見證了普洱 茶貿易的盛衰,更推進了古遠的民間國際貿易。
易武盛産茶葉,乃普洱 茶古代六大茶山之一。隨著茶葉産業逐步興旺,明清時期,商賈、民衆集資投勞修路架橋,開辟茶馬驿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辟易武至思茅的古驿道,全長535華裏,是六大茶山通向思茅、普洱 的第一條石板鋪就的“茶馬古道”。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修通由易武經倚邦至思茅的青石塊鋪成的道路,路面寬3~4尺,全長470華裏。民國年間,曆任鎮越縣長下令各區、鄉組織義務民工整修,以縣府治所易武爲中心,通往各區、鄉的便道。至1949年,易武通往國內主要驿道有7條,總裏程2875華裏。通往老撾的有4條,總裏程1480華裏。由于年久失修、交通改道等原因,現在只有少部分殘留下來。如今易武鄉境內尚且保留的青石板茶馬古道有19段,總長10617米左右。
清朝末年,民國初期,大量漢人進入易武經營茶業,使易武茶業市場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許多茶莊紛紛停業,易武茶業走向衰落。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普洱 茶再次名聲鵲起,沈寂多年的普洱 茶傳統加工作坊紛紛湧現,傳統制茶工藝繼續傳承。
易武茶馬古道形成原因
唐人樊綽在《蠻書》中曾寫道:“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銀生城”指的是唐南诏所設的“開南銀生節度”區域,轄今景東、景谷、普洱 ,西雙版納。成書于清嘉慶時期的《滇海虞衡志》記載:“普洱 茶所屬六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耑、六日慢撒,周八百裏,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足見當時茶業之盛。道光及光緒本《普洱 府志》,則以攸樂、倚邦、莽枝、蠻湍、慢撒、易武爲六茶山,去革登而新增易武,革登茶業産量,當時可能已衰落,由易武取而代之。易武海拔較高,最高處達2000多米,産茶各山,幹季期間,晨霧甚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