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産地南迁之谜
甯洱縣黎明鄉埋有寶藏的傳言似乎正在應驗——當村民們將“鐮刀對彎镗,黑山對亮山,哪個能識破,能得財寶千千萬”這條尋寶秘笈口口相傳幾代人之後,竟在一次意外的耕作中得以驗證。
盡管在旁人眼中,那些長眠在仙人村委會“大古洞”地下的“寶藏”實在算不上有檔次的珍品。但在當地普洱 茶曆史研究者看來,這些“寶藏”爲何人所埋?其擁有者的真實身份和背後的故事究竟是什麽?都與揭開普洱 茶南遷之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一直以種茶爲主的甯洱縣掀起了一輪種植咖啡的熱潮。村民在仙人村委會一個名叫大古洞的地方墾荒,“剛挖出東西時,確實令很多人眼前一亮,但很快就有人對此感到失望。”
甯洱史學研究者王興康口中的“東西”,其實是一堆瓷器,因埋藏時間太久,大多數只能以殘片的形式存在。但王興康等人依然在對“寶藏”的驚鴻一瞥中有所發現——經過現場初步辨認,瓷器基本上都是茶壺和茶碗。致力于揭開普洱 茶南遷之謎的王興康看到了一絲曙光。
這些茶壺和茶碗零散分布在一畝地的範圍內,每一堆瓷器旁邊都用三塊石頭圍攏加以保護,上面則覆蓋了一層約20厘米厚的土層。王興康有充足的理由認爲,如此嚴密而細致的保護,顯然是其擁有者試圖盡最大努力想要完整保留。那麽,這批來曆不明的茶壺和茶碗就肯定不能被簡單定義爲普通瓷器。
居住在大古洞周邊的村民聲稱,此地自古就有“藏寶”一說,是“清朝同治年間遭大理杜文秀起義軍攻打時,大戶人家因無法攜帶選擇就地掩埋的”。而長年研究普洱 茶曆史的王興康卻希望從另一個角度對“藏寶”一事作出解讀。他考證後指出,雖然大古洞一帶的土地荒置已久,但如果通過出土物件追溯曆史,可以大膽推斷這裏曾是普洱 茶産區。當地村民的回憶似乎也對這一說法加以印證。
“他們告訴我,過去這塊地邊上還有一塊清朝時期立的石碑,上面的內容大致是禁止砍伐茶樹之類。遺憾的是,當王興康返回現場,打算帶回部分瓷器作進一步研究時,出土的瓷器已經被人拉走。他從朋友張其彥輾轉帶回的消息中得知,由于在瓷器殘片上發現了”雍正“的字樣,這批瓷器被定義爲清朝文物。
由于缺乏專業鑒定,這種難辨真僞的說法已經不能作爲研究依據。但王興康依然堅信,作爲曆史上的普洱 茶主産區,在普洱 府設立後由于征收高額茶稅激發的民間起義,是致使大面積茶産區遭到破壞,茶農遷徙以致普洱 茶南遷的主要原因。
人口遷徙因賦稅還是改土歸流?
王興康認爲,普洱 府于1729年被清廷批准設立後,立即成爲了古代滇南地區政治、文化及經濟貿易重鎮。普洱 縣因産茶和由此形成的大規模茶葉集散市場得以名揚海內外,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