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悠久之雲南普洱茶
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乃至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大多在雲南的普洱 茶産區。普洱 茶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其具有深厚的曆史背景,讓我們來了解下吧。
普洱 茶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 茶這個名稱。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普洱 一詞首見于此,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 茶。
諸葛亮·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現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海縣的南糯山。然而當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諾族,深信武侯值茶樹爲事實,並世代相傳,祀諸葛孔明先生爲“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晉·傅巽《七海》載:“蒲桃、宛李、齊柿、燕栗、垣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這裏列舉的是一系列中外名優土産,南中即雲南,茶子不是茶樹種子,而是園形或塊狀的緊茶,說明雲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唐朝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菽姜桂和烹而飲之。這就證明了唐代時期已經生産茶葉。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元.李京《雲南志略.諸夷風俗》說:“‘金齒百夷(傣族)’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互相貿易。”茶叶成为最重要的商品和送礼佳品。 明.谢肇制《滇略.卷三》载“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之成團。”這是“普茶”一名首次見諸文字。到了清朝,普洱 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順治18年,藏胞派鄧幾墨勒根赉方物求于北勝(永勝)州互市茶馬,10月開市,每年貿易茶5萬擔,普洱 茶成了內地與藏胞友好交流的重要媒體,並成爲藏胞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
鴉片戰爭後,中國被列強侵占瓜分,國勢衰微,印錫茶葉興起,占領國際市場,國內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盤剝,有“普洱 産茶頗爲民害”之說,茶農棄茶,另謀生計,清末普洱 茶降为5萬擔,顺宁府太守琦嶙在凤山,现代寂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及蒋介石发动内战,战乱频繁,弄得民不聊生,云南茶叶全面萎缩,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産量降到了5萬擔,商品量仅2万担。目前,普洱 茶同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被中國茶客所熟知。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獲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葉科研機構,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産茶18萬擔,但是發展的好勢頭被大躍進打亂了,因追求高指標,瞎指揮,強采重摘,茶樹大受摧殘,到文革開始的1966年,雲南茶仍只有19萬擔。十年動亂期間,茶叶发展缓慢,文革结束的1976年,面积到了127万亩,而産量仅有32万担。
改革開放後的1990年,茶園面積達24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