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快速發展
到底什麽是普洱 茶?普洱 茶最原始的解釋就是普洱 地方産的茶。這個定義通行于明代,到清代,由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前後普洱 的農民起義被鎮壓,大軍過後,兵禍無情,普洱 當地茶産量幾乎降爲零,普洱 茶以地名命名的時代也宣告結束。
雲南茶葉的發展時期是明代,當時最有名的茶爲昆明太華茶、大理感通寺茶和灣甸(今昌甯縣內)茶。大路茶有永甯(今甯蒗縣)“剪刀粗茶”,車裏(今普洱 縣以西、西雙版納)“普茶”和烏蒙(今昭通地區)的“烏蒙茶”(烏蒙當時歸四川管轄)。當時流通全省,銷量最大的當數“普茶”。據萬曆《雲南通志》:“車裏之普耳(明代“普耳”之“耳”無三點水),此處産茶,有車裏一頭目居之。”謝肇浙《滇略》中也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兩條關于普洱 茶的最早的記載,對解讀普洱 茶名稱的由來和産地之爭有重要的意義。當時普洱 茶內銷量在天啓年間(1621~1627)已達到四百擔左右。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同意達賴喇嘛的要求在北勝洲(今永勝)建立茶葉市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麗江府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麗江建立茶市,商人領引(茶引相當于後來的稅單+准運證)後赴普洱 府買茶販往“鶴慶州之中甸各番夷地方行銷。”其時,販茶入藏,每馱抽稅銀四錢五分,年解銀三百七十九兩五錢二分,相當于八百四十三馱。雲南共發茶引三千引,以稅收記,則茶葉入藏數僅爲允許出關數的三分之一。吐蕃對茶葉的大量需求,極大地刺激了雲南的茶葉生産。爲了規範市場,清政府規定雲南藏銷茶爲七子餅茶,每七圓爲一筒,重老兩四十九兩。每年注冊銷量爲3000擔,約相當于現今150噸左右。
普洱 茶經過此後100多年的發展,到1825年前後已是“普洱 茶名遍天下。”這句評語是清人阮福《普洱 茶記》的起首語,關于普洱 茶的一些最流行的說法——對的或錯的都能在這篇文章中找到。
在分析這篇文章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給普洱 茶下個定義,到底什麽是普洱 茶?普洱 茶最原始的解釋就是普洱 地方産的茶。這個定義通行于明代,到清代,由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前後普洱 的農民起義被鎮壓,大軍過後,兵禍無情,普洱 當地茶産量幾乎降爲零,普洱 茶以地名命名的時代也宣告結束。第二个定义指用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制成的曬青 毛茶和緊壓茶(通常被稱爲生茶),這類茶經過長時間的存放有可能變成自然後發酵茶。第三個定義是指曬青 毛茶經過後發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通常稱爲熟茶)。它的銷量比重大,傳播最廣。其茶葉采摘之後,殺青,手揉,在陽光下曬幹,制成曬青 毛茶,再經過一秒鍾後發酵工藝制成熟茶。這種茶具有醇和、耐泡、陳香的特點。
有了阮福前文和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結合他們,將清代以後的普洱 茶史解構爲神秘的、考據的、香豔的、富貴的等不同側面,展示其豐富性與厚重的文化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