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貢茶古府普洱
普洱 地處無量山余脈與西南部中山寬谷的過渡地帶,山高谷深、谷寬成壩。壩子年平均氣溫爲18.l"C,終年無雪,年平均降雨量1398毫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
普洱 自古以來以普洱 茶産地和集散地聞名中外,清代時爲向朝廷煽h普洱 茶的普洱 府所在地。"普洱 "爲哈尼語,"普"爲寨,"洱"爲水灣,意爲"水灣寨"。西漢時屬益州郡哀牢地,東漢至南朝隸屬永昌郡。北朝及隋朝屬濮部,隸南甯州。唐南诏爲步日睑(治今普洱 縣城),奉逸城(治今磨黑鎮)地,屬銀生節度。宋大理國前期,屬威楚府之步日部。元屬元江路,稱普日部、明初屬元江府之普日、思摩甸兩長官司地,繼屬元江軍民府之車裏宣慰司地,始稱普洱 ,清雍正七年(1729)設普洱 府,雍正十三年(1735)增設甯洱縣,隸普洱 府。
民國時期先後屬普洱 道尹公署,第二殖邊督辦公署,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新中國建立後,1951年更名普洱 縣,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普洱 哈尼族彜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普洱 地處無量山余脈與西南部中山寬谷的過渡地帶,山高谷深、谷寬成壩。壩子年平均氣溫爲18.l"C,終年無雪,年平均降雨量1398毫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普洱 茶"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縣城東北的白草地梁子,有萬畝古茶群落,其中把边乡团结村中寨、新寨、丫口境内有8 183亩,凤阳乡宽宏村困鹿山有1939亩,茶樹高大古老,十分罕見。在勐先鄉板山附近有茶山管頭野生茶樹林,樹齡最老的約1700年。在野生茶樹林附近處有板山萬畝茶园 6万亩,为现代茶園,由普洱 縣茶葉公司經營,原始茶樹林和現代茶園並存,構成了普洱 茶的自然博物館。
過去的普洱 茶,主要通過馬幫沿茶馬古道運往內地,遠銷海外。這運輸普洱 茶的茶馬古道爲石板路,至今在普洱 城北10公裏處,還保存有當年的"茶庵鳥道",即茶庵塘茶馬古道,另在城南同心鄉那柯裏村南邊昆洛公路539公裏碑左側,今也還余存石階鋪就的昔日"那柯裏茶馬古道"遺迹。新中國建立後的普洱 ,國家政府十分重視普洱 茶的生産,大量投資開辟茶園,改善加工工藝,拓展普洱 茶的花色品种。全縣现有茶園4萬畝,年産茶萬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