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普洱餅茶的謎團
只因西雙版納一帶,大抵屬于亞熱帶,部分則是屬于熱帶的氣候,故而常年可以采茶,無須象江南一帶那樣,講究什麽明前茶,雨前茶這類。所以,“采無時”之說,則集中表達了西雙版納一帶采茶的特色。
我這裏所說的普洱 餅茶,其旨却并非是就餅茶说餅茶,而是以餅茶作爲一種類型標志,就此用來論說普洱 型各種緊壓茶,包括普洱 沱茶,普洱 方茶,七子餅茶,團茶,竹筒香茶等等。因此所謂普洱 餅茶的起源之謎,實質上即指雲南緊壓茶和中國緊壓茶的起源之謎。
那麽普洱 餅茶到底是發源于何處呢?其文化淵源來自哪裏呢?某些學者斷然論定,它是來自陸羽的《茶經》,全然承襲了陸羽的衣缽,或說是繼承了唐、宋、元三代的“團茶”之衣缽。不過,他們深感遺憾的是,陸羽所撰的《茶經》之中,卻“唯獨漏掉了最能繼承他衣缽的雲南普洱 茶”!
中国餅茶并非经由陆羽之手发明的。因为早在唐代之前,而且至少早在南北朝之前,甚至更还在两晋之前,我国就有餅茶聞世。它恰恰就記載在陸羽的《茶經》上。其原文是這樣的:
《廣雅》雲:荊、巴間茶叶作餅,叶老,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引自陸羽《茶經·七之事》
且看此文的记述中,既有餅茶的采制法,又有餅茶的饮啜法。而且就餅茶的采制法来说,其时至少已然有了两种:一种是采来老叶做成的餅茶,一种是采来嫩叶做成的餅茶,两者的制法则各各不同;这就是所谓“叶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至于叶嫩者呢,则其在餅成之后,当然就无须以米膏出之。
那麽,这个餅茶的采制法和饮啜法是何人记载下来的呢?更重要的是,它是什么年代记载下来的呢,而且其所记载的则又是何地出产的餅茶呢?
先且從《廣雅》說起罷——
《广雅》本是一部字书。而中国餅茶最早見之于曆史記載的,准確地說,最早見之于漢文的曆史記載的,就在這部字書上。《廣雅》的作者張揖。張揖,乃魏國清河(即今河北)人也。張揖曾任“明帝太和中博士”,而“太和”即魏明帝年號(227-233),當然乃屬三國時代無疑。這就是說,早在陸羽《茶经》问世的五百余年之前,中国餅茶就已然見諸史籍。
再说《广雅》记载的餅茶,原文說是出自“荊、巴間”,所謂“荊、巴間茶叶作餅”之说,就其所指的地域而言,不止是指现今的四川、湖北一带,而且还指现今的云南、贵州一带。那麽,在上述四个地域之中,何处最有条件足以作为中国餅茶的濫觞之地呢?
依我拙见,中国餅茶的濫觞之地,理當就是雲南,特別是雲南境內的西雙版納並思茅一帶,只緣這裏乃是中國茶樹原生地的中心地帶之故也。
這個推斷有無載諸史冊的史據呢?曆史並未恩賜給我所謂載諸史冊的現成答案。只緣那時在雲南的茶樹王國境內,所有土著部族尚無自己的文字,他們當然無法作也所謂載諸史冊的文字記載。而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