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曆史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唐宋時期):中原已經進入團餅茶階段,雲南普洱 茶則處于散收、無采造法的自由發展期。
第二階段(元明清時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團改散的巨大變革,而普洱 茶的生産卻因主要銷費群爲邊疆少數民族和長距離運輸(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發展。隨著普洱 茶因入貢受到清朝廷寵愛而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爲真正的地理意義上的普洱 茶階段。
第三階段(清末以來):即現代普洱 茶階段。现代普洱 茶加工技術萌芽,出現了多茶類生産的社會格局。(本文來自茶韻在線)清末以來傳統曆史地理意義上的普洱 茶退出曆史舞台,其原因,一是清末以來普洱 逐漸失去茶葉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區劃的變更使得原普洱 茶區分解爲思茅、勐臘、勐海、景洪茶區,茶葉不再以普洱 標注;二是原普洱 茶區的茶葉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紅茶、烘青、曬青、炒青等多樣化;三是古老普洱 茶山漸次衰落,爲新興茶區所取代。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 茶産區。普洱 茶曆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 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 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 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産,稱爲“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 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 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裏,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普洱 茶開始成爲皇室貢茶,成爲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 ”;……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 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明初,是普洱 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普洱 茶……性溫味厚,産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 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韪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 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民國至抗戰之間,普洱 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荒蕪;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産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 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 熟茶的生産。
【近年高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