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最早
人們發現並開始用茶最早采于野生,繼而開始栽培種植。
從史料記載看:商周時西南夷中的濮人已經種茶。東晉(公元317—420年)常璩所著《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纣,實得巴蜀之師…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說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聯合當時四川、雲南的部落共同討約之後,將巴蜀及西南夷所産的茶已列爲貢品,並記載“園有芳蹈香苦”。三國時的吳普在其《本草》一書中記載:“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今雲南)谷山陵道旁。淩冬不死,三月三曰采幹。”晉·傅巽《七誨》敘述了當時各地的名特産品,有“南中茶子”的記載,“茶子”就是成個成塊的緊茶,說明雲南緊茶在漢晉時期已是與宛柰,齊柿、燕栗、巫山朱桔、西極石蜜齊名的特産。由此推斷,在公元前1000多年商周時期,在以雲南爲主的西南地區已經人工栽培茶樹了.那麽栽培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了。
普洱 茶在中國的應用同樣經曆了藥用、食用和飲用三個相承啓的階段。藥用爲其開始之門,食用次之,飲用則爲發揚光大的最後發展階段。由此構成中國承前啓後、博大深速的茶文化之一。
普洱 茶在中國的傳播。根據史料證明,中國的茶首先是從雲南、四川傳入當時政治文化中心陝西、甘肅一帶,但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秦、漢以後,中國統一.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日漸增多,由四川傳到長江中下遊一帶,但漢代以後,雲南由于地理氣候上的有利條件,逐漸取代了巴蜀在茶業上的中心地位,雲南普洱 茶進一步傳播至全國。
到了唐、宋時期,茶葉已成爲日常不可缺少的物品。茶葉産區遍及雲南、貴州、四川、陝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廣東、廣西等13個省區,幾乎與近代茶區相當,達到了有史以來的興盛階段,使茶葉成了一種全國性的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的産物。統治階級制定了各種制度來控制茶葉的生産、貿易、稅收等。自此,茶作爲一種産業逐漸普及、發展起來。
茶樹向國外傳播,最早傳到朝鮮和曰本。6世紀下半葉,隨著佛教界僧侶的相互往來,茶葉首先傳人朝鮮半島,而曰本則在唐代中葉(公元805年)才開始種植茶樹。
普洱 茶是英國首先從中國向外引種的茶種之一,19世紀中葉,隨英國占領印度、緬甸,法國占領越南後隨即把雲南劃爲侵略中國的勢力範圍,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後,英法失後在邊境地區設立海關,普洱 茶源源不斷進入歐洲,成爲歐洲上流社會的時尚飲品。故英文把紅茶稱作BIackTea,意思是黑茶.而普洱 茶在曆史上一直歸爲黑茶類,然湯色紅亮勝過歐洲葡萄酒,難怪其有此難辨之誤。曾洱茶深受英、法、俄等王室及國民喜愛。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巨著中,也描寫了喝普洱 茶的場面。曾洱茶獨特的口味品質和越陳越否的特點以及清食、解膩、化廢、降脂、減肥、抗癌等保健功效,至今仍備受海外,尤其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