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到佛海--普洱茶交易中心的一次轉移
中國普洱 茶網訊:爲什麽民國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僚到私人商戶都彙集到佛海加工發展茶葉,一是佛海當時擁有雲南省面積最大的茶園(至1950年仍有10萬畝);二是因爲英國人在緬甸修了鐵路、公路,使勐海茶葉運往東南亞和西藏縮短了路程;三是因爲抗戰爆發國家需要外彙,而銷往東南亞和西藏的茶都能換取外彙,四是佛海廢除了近千年的封建領主統治,建立了與內地一樣的政府管理機構,爲各種經濟成分的進入提供了社會條件。
清朝200多年間,普洱 茶的生産加工中心在瀾滄江以東的六大茶山,普洱 茶的交易中心主要在普洱 、思茅。普洱 府成立時(1729年)清政府改土歸流的計劃沒有推行到瀾滄江西岸,勐海仍在車裏宣慰司的自治範圍內,漢人進勐海經商有很大的阻礙,直到清朝結束的兩年前漢人一直未能在勐海建起茶莊加工經營茶葉。1910年石屏籍漢人張棠階進勐海建起第一個茶莊——恒春茶莊,張棠階能第一個在勐海建茶莊是仰仗其嶽父大人爲緬甸大土司,勐海、勐遮各土司不敢對其任意刁難。
從柯樹勳的改土歸流說起
民國2年,雲南省督府設普思沿邊行政總局于車裏(今景洪)轄今西雙版納州全境,柯樹勳任總局長,負責治理西雙版納,柯公任職十六年直到1926年去世。西雙版納瀾滄江以西的改土歸流,是從柯樹勳開始,1913年瀾滄江西岸的六個版納才開始進行實質性的改土歸流,柯樹勳乃廣西人,帶兵駐雲南多年,他深知西雙版納與內地的差距,他的改土歸流計劃推行得穩步而慎重,柯公總結了清代瀾滄江以東改土歸流的經驗教訓,對車裏宣慰司貴族采取了團結、引導、限制、適當保護其利益的政策與措施,使西雙版納在從清朝進入民國這一重大曆史轉變時期沒有發生動亂,平穩地進入新的曆史時期,柯樹勳一邊進行政治改革,一邊抓緊發展經濟,行政總局成立後,首先組織人疏通驿道、修整渡口、清剿劫匪、增加哨汛,使普洱 至勐海的道路暢通無阻,爲外地人進瀾滄江以西經商創造條件。柯樹勳在他的治邊條例中提到要恢複發展勐海地區茶業,柯公任職期間江東岸六大茶山茶號老板及思茅、元江的茶商常年進勐海購原料。
柯樹勳在西雙版納修驿道時,英國人爲了爭奪西雙版納的茶也在緬甸大修公路、鐵路,使緬甸到印度更爲方便,也使勐海茶銷往西藏路更近,雲南各地的商人們也看上了這個商機。
1924年騰沖富商董耀廷攜資進勐海建洪記茶莊,1925年玉溪商人周培儒也緊隨其後,來勐海建可以興茶莊,勐海茶葉原料從此以後運往思茅和易武的越來越少。
柯樹勳任普思沿邊行政總局局長時期乃民國剛建立,柯樹勳對西雙版納瀾滄江以西的改土歸流只能緩慢而穩步地進行,他的許多開發計劃都未能實現,1926年5月柯樹勳病逝,柯公去世後不久,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撤銷。1927年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