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曆史(二)
明代是雲南茶葉的大發展時期,當時流通全省,銷量最大的當屬普茶。據萬曆《雲南通志》:“車裏之普耳,此處産茶。有車裏一頭目居之。”普茶成爲流通全省,銷量最大的茶葉。發展至明朝末年,首次對普洱 茶地域做了權威界定。凡是雲南境內有喬木茶樹的茶青制造的茶品,一律稱爲普洱 茶。
清朝時期,普洱 茶不僅受到海內外人們的喜愛,更成爲宮廷喜愛的貢茶。普洱 茶初制主要是由茶農完成,首先將春茶中最好的鮮葉加工成芽茶、蕊茶、宮廷團茶作貢後,才將其他相對粗老的鮮葉初加工爲毛茶運出産區,至思茅、普洱 等加工地(總茶店),再加工爲成品後方進行集散貿易,而進貢的茶采制精細、包裝完善,多爲普洱 生茶。
就普洱 茶的文學論著來說,清代也最爲豐富。王昶《滇行目錄》、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吳大勳《滇南聞見錄》等均有記載。這些古書中還提到普洱 茶茶味特濃,助消化之功效最強,並有療疾、保健的作用。
清朝前中期,普洱 茶壓制成團,有大中小三等,其中大者一團2.5千克,如人頭,有“人頭茶”之稱。18世紀中葉有制成普洱 茶膏,它是用粗茶熬膏成餅摹印而成,還有一種女兒茶膏貢品。清同治元年到光緒三年(1862--1877年),僅易武茶山年産茶即達325噸。雲南當地幾乎家家種茶,戶戶賣茶,馬幫塞途,商旅擁擠。這些忙碌著的人中,除了朝廷的貢茶官宦之外,還有來自印度、緬甸、錫蘭、暹羅、安南、柬埔寨和國內的商人。每年至少有五萬匹馱馬來往穿梭與六大茶山之間。
及至光緒末年,茶捐過重,茶家受損,茶商易無利可圖,普洱 茶的産量突然回轉直下,由過去的八萬擔降到五萬擔,隨後每年普洱 茶的産量越來越少。
直到民國期間狀況才有所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普洱 茶運銷西藏、西川等邊銷市場和本省麗江、迪慶、怒江等地區。1973年,昆明茶廠試制大葉茶種普洱 茶成功,並在全省各地擴大生産,逐漸打入了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