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起点访普洱
易武古鎮,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西北,距勐臘縣城約110公裏,距勐醒三十余公裏,是滇藏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起點,種植茶葉的曆史至少一千多年。易武是曆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所産茶葉的集散地和生産地,普洱 茶從這裏遠銷中國西藏、東南亞等地。明清時期,這裏曾經商賈雲集、熱鬧非凡,如今依然保持著種茶、采茶、制茶的傳統。易武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具有得天獨厚發展茶葉的條件。易武産的大葉種茶,條索粗壯肥大,茶味濃郁,制成普洱 茶後湯色褐紅,陳香活現,尤其是陳年的易武春芽,湯色更是紅潤,且耐泡,是普洱 散茶中的極品。
出行看點:
徒步:滇藏茶馬古道起點
民俗:西雙版納傣家風情
出行方式:背包旅行。在顛簸的土路上搭車,去尋訪一個又一個傳說中的名字。
看普洱
當地人喝的茶叫大黃葉,據說是去年秋天采的,經過簡單殺青以後曬幹就放起來自己泡茶喝了。在易武鎮喝著大黃葉,房東鄭先生講起了車順號的故事,我才知道這是易武繁盛時期有名的茶莊之一,而他的老伴正是車順號茶莊的後人。車順號有名,在于車家珍藏有一塊皇帝親題的“瑞貢天朝“的木匾。據說,道光年間,皇帝喝了易武貢茶,龍心大悅,特賜匾嘉獎。車家人曾經世代把寶匾供在門楣上。文革期間,車家後人冒著巨大的風險,將其放在廁所頂棚用泥巴和稻草掩蓋,才得以保存,而易武其他茶莊曾經擁有的幾塊皇賜寶匾都沒有逃脫損毀的命運。
晨起,天晴,空氣清新而濕潤。放眼望去,四面環山。每年在采摘茶葉的季節,茶農(通常是家中的婦女)上山采茶,新鮮的茶葉經過茶農手工翻炒(殺青)、揉制和晾曬(曬青)的初步處理後叫做曬青毛茶。曬青毛茶是散茶,茶莊從茶農手裏收來散茶進行蒸壓成型的加工,制成不同的形狀再運銷各地。
鄭先生給我們演示的就是這種蒸壓成餅茶的過程。麻袋中的毛茶經過稱量,被放入底面有孔的鋁桶中,上鍋蒸了大約幾秒鍾的時間,待幹茶濕軟,就被夥計取下倒入一個與鋁桶同樣大小並有底的圓形布袋裏,並壓緊使呈餅狀,其余的布袋部分被卷緊成簪狀壓在中心,因此當茶餅做好以後中央會有一個圓圓的臍樣凹陷。光靠手壓緊是不夠的,布袋茶餅被放在了石模的下面,由另外一個身材魁梧的夥計腳踏石模進一步將茶餅壓緊壓實。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功夫,我試著提了提那石模,沒有提動。所有的布袋茶餅都經過碾壓後,夥計們將布袋拆開,一個個做好的茶餅就呈現在眼前了。這樣的茶餅經過存放自然發酵,就成爲我們所喝的普洱 茶。
聽傳說
清代有六大茶山之說,是指位于西雙版納的攸樂、革登、倚邦、蠻磚、莽枝、曼撒,其中以倚邦爲主要重鎮,也是土司的所在地,據說當時六大茶山制茶人口近十萬人之多。到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