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普洱府到皇家古茶園
說困鹿山皇家古茶園之前,先說說古普洱 府。清代醫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寫道:“普洱 茶,出雲南普洱 府。”古普洱 府城所在即今日甯洱縣城。清雍正七年(1729年),雲南總督鄂爾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在此設普洱 府控制普洱 茶的購銷權利,並在府城建立貢茶廠,推行“歲進上用芽茶制”,選取最好的女兒茶制成團茶、散茶和茶膏敬貢朝廷。
普洱 府的設置及貢茶廠的建立,讓普洱 成爲滇南重鎮的同時,也讓始終于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的普洱 茶走向鼎盛。普洱 府轄地包括今普洱 市、西雙版納州全境及臨滄市部分地區,幾乎囊括了普洱 茶的主産區。史料載“普洱 府年産普洱 茶八萬擔”,當時的普洱 茶制作、交易可謂空前鼎盛,普洱 府城一時成爲名揚天下的普洱 茶集散地,也是四通八達的茶馬古道彙聚點。現在人們對普洱 茶的稱謂由來和等級劃分,仍以“原産普洱 府轄地,並以普洱 這一原産地和集散地而得名”爲重要依據。
離甯洱縣城30來公裏的困鹿山是莽莽無量山的一支余脈,爲瀾滄江水系和紅河水系的分水嶺,海拔1410米—2271米,中心地段南北延伸十幾裏,東西寬數裏。山中峰巒疊翠,古木參天,雲遮霧罩,雨量充沛。繼1986年在困鹿山發現1939畝半栽培型(過渡型)茶樹群落後,2004-200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等權威機構組織多批專家,相繼對困鹿山茶樹群落進行了三次重點科學考察,並得出了權威結論:“困鹿山栽培型茶樹至少有400年以上的曆史,其半栽培型(過渡型)茶樹已超過1000年以上。”這一結論,證明了困鹿山處于茶樹植物的起源中心範圍內。
現已發現的困鹿山古茶樹群落總面積爲10122畝,地跨鳳陽、把邊兩個鄉,由東、南、西、北四個部分組成,其中分布在把邊鄉團結村的中寨、新寨、丫口寨境內8183畝,鳳陽鄉寬宏村境內有1939畝。困鹿山附近的鳳陽鄉、把邊鄉、黎明鄉境內還有大片的人工栽培型、過渡型的古茶樹群落,而這些茶樹與景谷、鎮源兩縣的古茶樹群落是一脈相承的。
對困鹿山的過往曆史頗有了解的普洱 茶(貢茶)制作技藝傳承人李興昌介紹說,困鹿山古茶園有東園、南園、西園、北園之分,清朝年間每到大茶林春茶采摘時節,官府都會派兵上山監督茶葉的采摘和生産制作,並把所有制作好的人頭茶、七子餅茶、磚茶全部運抵京城,進貢朝廷,普通百姓根本喝不到這裏上好的春茶。在這種情況下,産量和制作工藝都極其保密。正是基于這些淵源,現今困鹿山村的村民大都能做一手好茶,特別是早盛行于清雍正年間的人頭茶和方磚茶。
盡管已經不是第一次探訪古茶山,但困鹿山帶給我的感覺依舊是清新而溫暖的。村莊已與茶園融爲一體,村前的古茶園中單是數百年的古茶樹就有數百棵,因爲古老,棵棵古茶樹都虬勁峥嵘,嶙峋的枝幹上長滿了蒼綠的樹苔。古茶樹的樹身高度都在五、六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