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紅山:中國白毛茶之鄉|白茶新聞
種上已經有了初步的品種分類。
清代同治《韶州府志》卷十一物産篇記載:“毛茶出西山有白毫,苦澀大寒,消暑解熱去積滯”,西山即仁化縣一帶地區。清代《康熙仁化縣志》、《同治仁化縣志》記載:“茶有白毛、黃毛兩種,黃嶺山窩産白毛茶,時稱白茅茶”。
明嘉靖年间被列为朝中贡品,明、清时期有人工种植,清末已有种植茶園750畝,所産的“雲霧白毫”已成爲仁化縣名特産,遠銷東南亞等地區。清末民初,茶商不僅爭相購買,有些還在紅山區的小楣水、石塘區的觀音坐蓮兩地雇請100—200名工人興辦茶場,後因茶價下跌而倒閉,仁化白毛淡出人們的視野。
改革開放後,茶葉的生産得以恢複。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上世紀90年代初期,是仁化縣農民開辟個體茶園的高峰期,從山上尋挖野生茶樹種植,發展到種子繁殖,使茶園面積迅速擴大,本地品種市場優勢得到良好發掘。
近年来,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扶持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红山茶業蓬勃發展,白毛貢茶重煥生機,以全新姿態面向世人。茶葉産量的提高,使得平常老百姓也能飲上舊時只有帝王國君才能享用的名飲貢茶。
時代在變遷,仁化白毛茶真正作爲“貢茶”時的制作工藝現已不得而知,但當下白毛茶的采制工藝也堪稱“貢茶”標准。
白毛茶采于春分至清明期間,特級茶鮮葉標准爲一芽一葉,制500克特級白毛茶需采4.5萬個左右芽葉。鮮葉進廠需及時揀剔,保持芽葉大小和色澤均勻一致,再經攤放、殺青、揉撚、初幹、足幹五道工序,得到茶葉成品,其中純手工工序多而繁複,講求技巧。
興盛的茶葉産業
走進仁化縣享譽一方的種茶專業鎮紅山鎮,一個大山深處的小村鎮,眼前是翠綠欲滴的千畝“茶海”,一幢幢錯落有致的客家民居點綴其間,茶、自然、人三者已融爲一體。
茶業是仁化特色及主導農業産業,茶葉收入爲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仁化縣正在全力打造“自然生態、綠色健康”的集體化白毛茶種植、加工、經營與旅遊一體化的現代綠色生態農業産業。
近年來,隨著茶葉扶持政策的相繼出台、茶葉總體規劃的全面實施以及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産品的成功申報,仁化縣茶葉産業不断扩大。在政府的牵头领导下,红山镇大力改善茶葉的加工工藝,並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和自己鑽研探索,掌握了先進的種茶、制茶技術。
仁化县茶葉科技工作者和廣大茶農大力推進新品種選育和新産品研究開發工作。從1984年至1998年,仁化縣選出茶葉品種近600個,建立白毛茶良種繁育試驗示範基地,30余個新品種已具備生産推廣能力,其中“丹霞1號”和“丹霞2號”兩個新品系在2011年已被廣東省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