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未來關鍵在于生産標准化--施兆鵬專訪
文章出处:新浪广东 | 文章作者:茶業老徐 | 文章發布時間:2015-7-2
施兆鵬 ,1936年生,湖南醴陵人。《中國茶業》雜志編委。現任湖南天然産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榮譽主任、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學博士後流動站專家組組長,兼任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中華茶人聯誼會副理事長、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湖南省茶葉學會理事長、湖南金農生物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和專家委員會主任等職。
施老現任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學博士後流動站專家組組長、兼任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中華茶人聯誼會副理事長、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湖南省茶葉學會理事長等職。
畢生從事茶學教學、科研和開發工作,擔任茶葉加工學、審評、生化等課程的教學。,全國優質茶評定委員會委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一項,國家優秀教材獎一項,省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三、四等獎各二項。
主編《茶葉加工學》、《茶葉審評與檢驗》,參編《中國茶經》、《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茶業詞典》、《中國名家茶诗》等,发表论文60余篇。获“湖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 ”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5月下旬,恰逢“安化黑茶未來發展趨勢研討會暨‘施兆鵬 ’八十壽辰紀念茯茶發售會”在廣州舉行,《中國茶業》雜志有幸現場專訪了這位已八十高齡的黑茶泰鬥。
“桃李不言,自成蹊徑”,用這句話形容黑茶泰鬥施兆鵬 是再合適不過的。從教近60年,施老早已桃李滿天下。他不主張說教,而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用行動感染身邊每一個人。
這位中國茶学泰鬥,总是一副素净的打扮,挂着谦和恬淡的笑容,丝毫没有“大学者”架子,完全看不出他竟然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的这么多的贡献。他笑起来像素茶般的幽深清透和虛懷若谷,讓人如沐暖陽;言語間透著宛如書法般的蒼勁厚重,往往能力透紙背,撼人肺腑,上善若水,潤物不爭。
施老幾十年如一日的對茶業研究,視之不倦,深具造詣。他用生命書寫著一部部關于“茶道”與“師者”的雄奇史詩。
施老一生致力于安化黑茶理論研究和推動其發展,對黑茶體悟尤深,從《中國茶業》對施老的采訪中就能感受到,他對于安化黑茶文化隱含的特殊情感與超越生命般的崇高敬意。
在馬背上傳播的黑茶文化 扩大销路成关键
施兆鵬 表示,安化的黑茶,從宋朝開始就已經形成雛形了。1737年,第一次出現了烏茶。烏茶最大的特點就是黑,起源自明朝到宋朝之間。
那個時候正是茶馬交易,現在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