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黑茶理論之父”彭先澤|黑茶文化
一份深深的眷恋,创造了一个产业的崛起;
一段不平常的历史,复苏了百两茶鄉人民的黑茶夢。
人们感慨黑茶的保健功效,感受黓休的琥珀甘醇,感悟“黑茶之源流遍九洲”的豪邁,更在懷念心中的豐碑——彭先澤 。
一个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农学士、一个从安化小淹沙湾这片热土走出的农村娃,若不是对安化黑茶産業的那份主熟谙,若不是他對家鄉茶産業的深厚情感,決不會用自己畢生的心血成就安化黑茶那段轟轟烈烈的曆史,安化黑茶的今天或許就是另外一個樣子。
是他,开创了湖南紧压茶的曆史先河;是他,親手創辦了“湖南磚茶廠”;是他,親自創建了安化黑茶理論。他的實踐,經過幾十載薪火相傳,艱難磨砺,才有了安化黑茶今天的輝煌。他是安化黑茶裏程碑式的人物,他是中國茶葉史上不朽的豐碑。
让我们循着时间的隧道,回溯彭先澤 探尋中國茶葉發展之路的足迹……
探寻报国道路
彭先澤 ,字孟奇,1902年出生于安化小淹沙灣,和安化茶廠同歲,系湖南早期革命家、湖南大教育家彭國鈞長子。彭國鈞早存拯求家鄉茶葉願望,深知安化山高霧厚,産茶曆史悠久,茶葉資源豐富,品質獨特,而安化山區農戶少文化缺技術,守著金山餓肚子。1919年,年僅十七歲的彭先澤 秉承父願,東渡日本到九州帝國大學求學,專攻農學和茶葉專業,長達八年之久。
1927年,彭先澤 學成回國。他滿懷報國雄心,在湖南修業農校主編校刊《修農月刊》,以教育爲平台,與父親一起探索中國農業發展道路。他重理論,更重實踐,先後選育出水稻新品種“小南粘”、“
修农1号“、”修农2号“等,并获推广。当时极具影响的北京《独立评论》称:”湖南水稻改良,修业开先河”。1934年,修业农校升格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设立茶業、農藝專科,並開辦茶葉實驗場,成爲除複旦大學外全國唯一一所最早開設專門茶業科的高等農業學校,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
1931年,彭先澤 調任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次年又兼任江蘇省松江水稻試驗場場長,從事水稻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及水稻優良品種推廣。1935年,他編著的《稻作學》被列爲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學叢書之一,並被選爲大學教科書。此外,彭先澤 在水稻科學方面的著作和譯作還有《氣象學》、《水稻之育種與遺傳》、《今日之作物育種問題》、《遼吉黑三省之稻作》等書。著名茶學家、浙江大學茶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祖生在安化考察時慨歎:以彭先澤 當時的成就和名望,如繼續在浙江大學從事水稻科學研究,其貢獻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