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唐家觀|安化黑茶曆史
据安化当地老茶人回憶,舊時沿江一帶的東坪、黃沙坪、酉州、邊江、小淹可謂茶樹林立,熱鬧非凡。白日人潮如海,車水馬龍,夜晚燈火通明,歌舞升平。
在白沙溪茶廠廠長劉新安,副廠長康建華、王雙如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來到安化古代商業小鎮——唐家觀,追蹤昔日黑茶輝煌的足迹。舊時七個水運碼頭依然存在,石板街留下的運茶車輪痕迹依稀可見,沿街兩側,鏽蝕斑駁的鋪面櫃台隨處可見,可想象當年集鎮茶葉交易熱鬧之場景。
唐家观建于北宋熙宁(1072年),位于安化县城东坪下游约5千米处的资江北岸,因沿岸一带商贾云集,此处又出产木炭,临江而倚,自是商人栖息休闲的好地方,近500米的石板街,流动人口竟逾两万余众,美称“小南京”。
有颂为证:“地处资江北岸,三水环抱,五马奔槽。千年演绎,注坎盈坷。青石小街商贾聚庙,会馆、高墙林立。商号鳞次栉比,吊楼高悬,倚江枕壁。上街、下街、边街、头隆横街排列有序。白日人流如潮,夜晚灯火通明,历有不夜城之美誉。其时酒香百里,炭销三湘,茶飄五嶽,民風淳樸,人物浩繁,遍布南北,留洋海外。真乃物華天寶,鍾靈毓秀,堪稱三湘四水之勝地也。”
安化茶葉設廠加工,早期全系外地茶商。由晉、陝、粵、皖、贛及本省的資本家組合而成。最早爲山西人,其後陝西等地商人相繼而入,加工經營一體,分爲客幫、本幫。客商至地,行主視爲上賓。客幫中,晉、陝、甘商統稱爲“西幫”、贛商稱爲“南幫”,省內茶商稱爲“本幫”。“客幫”以晉商資本最爲雄厚。
茶業盛産時,資江兩岸茶行林立,爲數達200余家。民國以前,黃沙坪茶業興旺,人口近萬,有茶行52架942年遊彥甫調查,安化黑茶廠有70架,制茶花色有陝引、甘引,千兩茶。
茶行制茶采用包工制,工價以精茶而論,制茶工人以外地人居多,本縣較少,茶廠經營資金以西幫爲獨資經營,本幫多多集股而成。1948年調查,在縣內産制磚茶的,除安化茶葉公司及湖南省茶葉公司的制茶廠以外,還有商營的兩儀、華湘、華安、大中華、華泰、天泰慶等八廠。
黑茶最盛時期,産茶2000引(折15萬擔,合8952噸),1886年産茶9080噸,1917年《安化縣暑茶業調查報告》:黑茶(花卷)2萬卷,引茶800票(每票2400千克),1926年運銷陝引、甘引共1036票,花卷31620支,蒲包5899包,三項合計黑茶8萬擔(4000噸)左右。
漫步唐家觀
安化黑茶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