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萬裏茶路”的重要起點|黑茶文化
“萬裏茶路”始于17世紀末,是一條由晉商主導,貫通中、蒙、俄、歐洲和中亞各國的商路,總長12000多公裏。它縱貫大江南北,橫跨歐亞大陸,是一條淹沒已久、堪與絲綢之路媲美的商路,是一條在中國曆史上有著重要作用的文化傳播線路,是一段曾經輝煌的國際商業貿易傳奇。在這條傳奇的古代商路上,安化黑茶是重要的交換物資,古邑安化則是萬裏茶路的重要起點。
安化黑茶曆史悠久,滋味濃酽,功效奇特,曆來受到茶商和西北少數民族青睐
安化古稱梅山,《禹貢》九州屬荊州之地。自春秋以降直至五代時期,安化爲峒蠻所據,“舊不與中國通”而稱爲“梅山蠻地”,形成了神秘的“梅山文化”。宋神宗熙甯五年(公元1072年),朝廷遣章惇開梅山置安化縣,取歸安德化之義,隸荊湖南路長沙郡。這裏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雲遮霧繞,土地肥沃,茶樹“山崖水畔,不種自生”。神秘的梅山文化和優越的地理自然環境,孕育出了獨特的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是以本地大葉群體茶樹的鮮葉爲原料,經過殺青、揉撚、渥堆、烘焙幹燥等古老獨特工藝加工制成的黑毛茶及其精制黑茶系列産品的總稱。與安化黑茶相關的最早記載文字是《膳夫經手錄》。該書問世于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左右,是當時一個叫楊晔的縣令所撰。書中介紹了26種食品的産地、性味和食用方法。其中記載的“其色如鐵”的“渠江薄片”,就是指安化黑茶。繼陸羽《茶經》之後的重要茶著《茶譜》,成書于公元935年,爲五代時期十國之一前蜀司徙毛文錫所撰,其中也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的文字記載。“黑茶”一詞的出現,目前可考的是在明嘉三年(公元1524年),載于《明年典 茶課》,距今已有近500年。
安化黑茶色澤烏黑油潤,湯色橙紅(黃)明亮香氣純正,滋味濃酽,既有生津止渴之功能,又有降脂減肥之奇效,曆來爲封建王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所青睐。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向來有“甯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早年深受兩江總督陶澎賞識、後來長居安化8年的時任陝甘總督左宗堂積極推行茶政改革,實行“以票代引”,降低茶稅,鼓勵晉、陝、甘等地茶商自由前往安化運銷黑茶。左宗堂茶事制度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安化黑茶的發展,有效地解決了安化黑茶邊銷和出口問題,也爲後來邊茶供銷政策的制訂奠定了基礎。
明清時期,安化黑茶邊銷的磚茶(茯磚茶)一直是將安化黑毛茶運到治陽壓制成磚,通常稱爲“泾陽磚”。爲打破這一生産格局,1939年,民國政府的湖南省茶葉管理處委派彭先澤于安化江南坪籌建磚茶廠試制黑磚茶。1940年中國第一塊黑磚茶在安化誕生,當年出口蘇聯2073箱(折111噸)。1942年12月民國政府廢除“票茶制”,實行茶葉“統購統銷”的國營政策,有力的緩解了西北“茶荒”,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