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普洱茶膏|普洱茶膏的制作
清朝皇宮將普洱茶膏的制作搬到宮廷禦茶房制作,最初的考慮是安全性的因素,害怕投毒。但禦茶房接手後,又面臨對不合理工藝改進問題,因爲乾隆皇帝本身對大鍋熬膏,這種反複的熬煉就心存疑慮,它與煉丹的過程有相似的地方。
清朝宮廷普洱茶膏的制作
1. 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打造顶级团茶和餅茶進行蒸濕,然後解塊,再進行淋洗,去除茶葉表面的灰塵及雜物;
2.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葉進行發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
3. 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份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葉內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4.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5. 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經低溫幹燥,獲得稠密度高的軟膏,再入模幹燥後成形,但絕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塊,放入高檔瓷瓶中。
清朝宮廷普洱茶膏的特點
1. 制作工艺的严谨与考究
清宮禦茶房的制茶工匠們在考查大鍋熬制茶膏的過程中發現,這種高溫提取的方式對茶葉所含的諸多有效成份破壞嚴重,使其後續陳化産生障礙。他們借鑒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
2. 超贵族身份
從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沿着 贡品的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这就使它从一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极少被世人所了解。一是由于其产量极少,一般百姓很难得到;二是强烈的皇权意识,皇室的御品是绝对不允许平民染指的,就连王公贵族也是得之不易。
3. 差异化及多样性
很多人認爲茶膏就是黑膏,其實不然。清代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寫到:“普洱茶膏黑如漆,醒灑第一,綠色者更佳”。可知,茶膏既有黑膏也有綠膏,其中黑膏又有幾大品種,如蒙頓茶膏中的“玉龍勝雪”、“紅運當頭”等。
以上就是對清朝宮廷普洱茶膏的介紹。
清朝宮廷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