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銀梭|陝西名茶
園采不了三斤,葉片上白白的茸毛間,散發出一種能洗淨肺葉的清香。
半斤左右的鮮芽,這大約能炒六、七錢成品。抖、擠、甩、挺、拓、扣、抓、撒、壓、磨,這是制高級“銀梭”的十大傳統手法。隨著葉腥味的消失,鍋中鮮嫩的葉芽兒就焙炒成了綠中透黃的精品。新制的“銀梭”長不足寸半,扁平而兩端尖細,大小長短均勻,如毫似梭,別具特色。一色的單葉苞芽,毫芝若霜,據說,營養價值盡在通體的霜色中。
簡單分爲殺青、揉撚和幹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征。
(1)殺青,殺青對茶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爲揉撚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2)揉撚,揉撚是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于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3)幹燥,幹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幹燥方法,有烘幹、炒幹和曬幹三種形式。茶的幹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幹,然後再進行炒幹。因揉撚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幹,會在炒幹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幹,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沖泡
茶入滾燙的85度開水中,約二、三分鍾,漢水銀梭 開始紛紛舒展嫩綠的蕊芽,搖曳枝頭、亭亭玉立在透明的杯底。湯色澄碧而清冽,氣息馥郁而沁芳,數滴入喉,如蘭的清香味充滿齒頰。初感有些微苦,徐徐啜飲,後味甘甜,怡情悅性。大口飲之,回腸蕩氣,頓覺置身翠綠深處,猶如回歸自然,神清目朗。
頭湯淡黃。葉型不整。湯香淡,有青草氣。仿佛新雨後走過草地。一水口感淡甜,香氣不顯。茶湯下咽後,有津。5分鍾後有淺豆香。二水入口香氣出,和午子仙毫香氣接近。雅而長,幽而豔,香氣愈濃,明顯感覺到漢水銀梭 的香氣極盛,幽豔動人。
榮譽
1986年通過省級鑒定。
1987年獲省優産品獎。
1988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名優特新産品獎和中國星火計劃銅獎。
1989年被評爲中國名茶並獲農業部優質産品獎。
1991年獲中國國際文化名茶獎。
1994年10月在中国杨凌参加中国农博会获后稷金像獎。
2007年榮獲“中茶杯”名優茶评比一等獎。
2008年第五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綠色”、“有機”名優茶評選中,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