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神奇的七子餅傳說
域,並就地和當地姑娘結婚、安家、生子(曆史上至今都有男到女家,俗語稱“上門”的習俗),各據一方,並將野茶苗、茶種帶回家種植,種茶爲生(可以考證的四千多年前布朗人的曆史文獻《奔悶》一書中的《得貴臘普》,記述了布朗人的遷徙史和普洱茶的開發過程)。
随着日月推移,七兄弟在各自的地域生息繁衍,子孙后代都种茶,並帶動當地山民種茶,這便形成了長子哀牢山,次子布朗山,三子基諾山,四子阿佤山,五子愛尼山,六子拉祜山,七子無量山的産茶區域。後來的名字成爲了少數民族的名字和山的名稱(後來的六大茶山即是在七兄弟的領域之內的典型)。盧老漢夫婦及女兒哈尼留守困盧山,仍以種茶爲業,老人將愛女哈尼采制的茶稱爲“女兒茶”(清,阮福《普洱茶話》:女兒茶爲婦女所采,于雨前得之),《紅樓夢》中的普洱女兒茶,即名出于此。在今天的普洱縣鳳陽鄉,困盧山的栽培型古茶樹群仍保存完好,據專家考證仍有栽培價值。可見普洱是普洱茶的發源地之一。
由于七兄弟平時都忙于自己的事業,只有每年父母生日才回到普洱(曆史上傳爲美談的“七子拜壽”)。他們深知父母愛茶如命,都將自己采制的最好的茶用棉布小袋裝好帶回普洱。由于路途遙遠,只有騎馬,茶葉在路途中日曬夜露、受潮,東西又多,相互擠壓,到了普洱打開後都擠壓成餅了,但味道比剛制時候更好。由于七個兒子送的茶一個比一個的好,老人十分高興,倍加珍惜,將每個兒子送的茶拿出一個用竹殼包紮在一起(據說竹殼無異味,透氣有利茶葉陳放)存放家中,待來年或多年後,家中來了好友、上賓,拿出來招待客人。客人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後贊不絕口,問及茶之來源和名稱,老人自豪地指著竹殼對客人說:“這是我的七個兒子”。
日久天長,“七子拜壽”和“七子餅 茶”在當地傳爲佳話。普洱七子餅 茶在當地名聲越來越響,許多茶人,茶商紛紛慕名而來,指名要盧家“七子餅 茶”,更有許多茶坊、奸商紛紛仿效。普洱七子餅 茶美名遠揚,流傳至今。
起初的七子餅 茶,大小重量各有差異。孝順的七個兒子在了解父親的這一喜好後,爲了讓父親便于收藏,七個兒子共同商議,將茶餅統一制成大小一樣的圓形,背後一個小圓窩,重量七兩五(375克,現在的七子餅 茶大多爲357克實際是曆史變遷對數據的混淆,沒有依據的)。“圓形”代表天上的圓月,象征合家團圓,背後中心的小圓窩,象征七兄弟共同的家,象征父母,重量爲“七兩五”,“七”爲七兄弟,“五”即“吾”,即爲“七子中的我”的意思,極具含義。(普洱七子餅 茶的外形,大小,重量一直沿襲至今,一直成爲渴望團圓,尊崇孝道的古今茶人推崇“普洱七子餅 茶”的原因。有詩爲證:“山泉烹雀舌,活水煮龍團”,“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其中“龍團”、“小團月”即爲普洱七子餅 茶。
父母年歲已高,七個兒子經過商議,將父母住地由困盧山移居至普洱的西門山。西門山山清水秀,終年雲霧缭繞,是修養生息的極佳的地方。盧老漢到了西門山後,仍喜種茶。由于西門山地理、氣候環境和盧老漢高超的種制技藝,西門山茶被列爲曆代供奉京師之首茶。曆代皇帝視之爲異珍,稱之爲“諸茶之首,衆茶之冠”(普洱西山碑考爲證)。由于七個兒子所在茶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結構、土質氣候各不相同,茶樹周邊的植被氣味影響,“普洱七子餅 茶”的茶味各具特色,香氣各有不同,有“樟香、梅香(梅子香)、栗香、棗香、橙香、荷香、蘭香”等。有詩爲證:“香于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浩月輪。愛惜不嘗唯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宋,王禹詩)。
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七個兒子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數亦較頻繁。他們時常將自己手制的上好普洱茶帶回普洱,與家人分享,並與慕名而來的茶商、茶人交易。年複一年,子孫拜祖,商貿往來,一代傳一代,普洱自然引來了天下客商,逐步形成了原産地和雲南最大的普洱交易集散地(這便是普洱之所以成爲茶葉集散地的重要人文依據),茶馬古道應運而生,各地茶商紛紛在普洱開設茶莊、茶號,普洱茶的加工制作逐步完善,普洱府極度繁榮,名揚天下。“普洱七子餅 茶”亦因其品質上乘,有寓意(象征團圓和崇尚孝道的美德)以及便于攜帶和收藏在普洱茶中獨樹一幟,久盛不衰,更是當今茶人品飲普洱茶之首選。
爲了祭奠普洱茶的祖先,盧氏七子的後人們在普洱東門上建造了一座塔,名爲東塔,塔高十八層(喻示祖宗十八代),主塔九層,第一層喻示祖宗基業,以上七層代表七子,喻示發展,第九層代表哈尼,以上九層代表子孫後代的生息繁衍,久曆不衰。該塔于文革期間被毀。近年普洱縣政府及有關部門,按原樣在原址重建,爲普洱縣一大奇觀。“東塔倒影”、“東塔西影”,爲當今普洱人所驕傲。
“東塔倒影”、“東塔西影”即每天太陽出來時,剛好從東塔處緩緩升起,東塔的影子就隨太陽光倒映在西門山下的龍潭中,極爲壯觀。它爲古老神奇的茶鄉普洱增添了一道令人神往的景觀,並爲普洱茶文化增添了光輝一筆。
普洱茶:神奇的七子餅 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