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橑尺蠖
木橑尺蠖是一種暴食性的雜食性害蟲,已記錄的寄主植物有60多種。國內原先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台灣等省,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在浙江、江蘇茶區曾嚴重發生。
1、形态特征 成虫属大型蛾子。雌蛾体形肥大,体长23~30毫米,翅展70~80毫米,触角丝状,腹末有棕黄色毛丛;雄蛾体长较雌蛾瘦小,体长20~24毫米,翅展58~68毫米,触角栉状,腹末无毛丛。头金黄色,腹部白色,散生灰色、橙色斑,腹背着棕色、白色、灰色相间的毛簇。前后翅白色,翅面有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的淡灰至灰色斑,前翅基部有一较大的圆形橙色眼状斑,前后翅中央各有一圆形或椭圆形灰色斑,亚外缘线内侧有一串橙色、灰色斑相连成间断的波状带纹。
卵橢圓形,初産時翠綠色,後變草綠色,近孵化時青灰色。
幼蟲共5~6齡。1齡幼蟲體長2.7~6.5毫米,灰黑色,背線和氣門線青灰色;2齡幼蟲體長6.5~9.4毫米,黃綠色,青灰色的背線和氣門線消失;3齡幼蟲體長9.4~17.8毫米;體色同2齡,胸腹部滿布縱行的灰白色波狀線紋,額區出現深褐色的倒v字形狀;4齡幼蟲體長17.8~27.2毫米,體色多變,額區的倒v字形紋明 顯;5齡幼蟲體長27.2~44.2毫米,體色多變,體表粗糙,有乳白色突起,腹部第八節背突起,頭頂下陷,兩側呈橙紅色角狀突起;6齡幼蟲體長44.2~70.4毫米,特征同5齡。
雌蛹較雄蛹肥大。初化蛹時翠綠色,後漸變褐色至赭褐色,近羽化時呈黑褐色。蛹體滿布不規則刻點,顱頂有1對耳形齒狀突起,臂刺1枚,基部扁球形,端部分叉。
2、习性及规律 木橑尺蠖以蛹在茶園土壤中越冬。越冬蛹在浙江杭州4月下旬開始羽化,4月底至5月上旬爲成蟲高峰期,5月上旬第一代幼蟲初見,5月中旬爲卵孵化高峰期,年發生2~3代。在安徽黃山年發生2代。
成蟲有趨光性,但撲燈成蟲以雄蟲爲多,靜止時翅平展,喜停息在茶園附近林木主幹及建築物牆面上。卵塊産,上覆棕黃色茸毛。卵大多産于茶園附近林木主幹縫隙處,大發生時茶園附近建築物牆面上及表土泥縫中也能産卵。茶園附近沒有林木及建築物的,則産在茶樹枝幹上及枯枝葉中。
卵曆期在浙江杭州第一代13.5天、第二代7.7天、第三代11.9天。溫度是影響卵期長短的主要因子,卵的發育起點溫度(C)=10.1±0.2℃,有效積溫(K)=139.8±8.0℃。
初孵幼蟲十分活潑,爬行敏捷,葉絲習性強,可隨風飄蕩,靠風力將初孵幼蟲從茶園附近林木上吹送到茶園中。木橑尺蠖幼蟲在茶園中的分布,以靠近林木的茶園受害較重,且沒有明 顯的發蟲中心,而卵産在茶樹上的,則有明 顯的發蟲中心。
幼蟲老熟後,延茶樹枝幹爬至地面,入土化蛹。化蛹前先在土中作一土室,然後化蛹其中。入土深度以土質而異,砂性、疏松的土壤入土較深,一般入土深度在3~6厘米。蛹在茶園中的分布以距茶樹30厘米範圍內較多。蛹期以越冬蛹最長,在180天以上,第二代最短,平均24.5天,第一代平均爲33.7天。在蛹期若遇高溫、幹旱,則可使用的存活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