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與少數民族
一、飲茶創始于雲南少數民族
西雙版納與思茅地區是馳名中外的普洱 茶的故鄉。這一地區栽培茶樹始于何時尚待研究,但在這裏多處發現野生大茶樹,有的樹齡在1700年以上。這些茶樹的發現,爲茶樹原産于中國西南提供了確鑿的證據。我國是茶樹原産地,也是世界上飲茶最早的國家。“茶”字見于《詩經》、《爾雅》、《楚辭》,均作“荼”。《春秋》、“漢志”諸書,也作“茶”。茶又有“茗”、“桝”、“搽”、“槚”、“蔎”、“菽”等名稱,名殊而實同,來源多不可考,且除"茗"外,已漸爲世所少用。到唐代陸羽著《茶經》,盧仝撰《茶歌》,“荼”字易爲“茶”字。茶的起源,尚無定論。古代關于茶事的記載,最早見于《周禮地官》,時有“掌茶”之職,其賞爲“掌以時聚茶,以供喪事”。《晏子春秋》卷六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食,炙三義五卵,茗榮耳矣。”可見戰國時,茶葉作爲祭祀用品,偶爾也有啖飲的。公元一世紀,文獻上已有烹茶的記載,王褒《僮約》說到“烹茶盡具,武陽買茶。”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載:西南地區已有茶的種植與飲用。《本萆衍義》說:“晉溫峤上裹貢茶千斤,茗三百斤。”至少在西漢時代,在今四川西南及今雲南,已有飲茶風氣,並已經將茶作爲商品買賣,作爲貢品進奉。可見飲茶、種茶源于四川、雲南再沿長江而下,逐漸流行于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地區。飲茶,種茶既起源于西漢時的雲甫,則爲雲南少數民族的創造發明可確定無疑。我們知道,茶最早用于祭祀,有"無茶不祭"之說,將茶與祖先、鬼神聯在一起的傳說神話,在雲南少數民族中幾乎隨處可見。德昂人以茶葉爲始祖,茶葉不僅生育了人,還生育了日月星辰,所以德昂人無論遷居到何處,都要先種上茶樹。佤族的巫語有"你喝了茶葉水,你見到了鬼魂"。茶樹就是鬼魂、就是祖先。思茅、西雙版納産茶的記載始見于唐代樊綽《雲南志》卷七說:"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樊绰书作于咸通四年(863),根据的是贞元十年 (794)以前资料。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及以南地区,相当于今思茅地区与西双版纳州。银生城界诸山,当即思茅,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爲主的群山。從語言上來研究,雲南各族人民飲用的茶葉主要來源于思茅、西雙版納。今伲、傣族稱茶爲“La”,彜族撒尼方言、武定方言也稱茶爲“La”,納西族語言稱爲“Le”,拉枯族語稱“La”,藏族發音爲“ja”,貴州苗族發音爲“chula”。可知這些民族最早飲用的茶葉是思茅、西雙版納的停傣族、伲族供應的。西南各族人民仰賴思茅、西雙版納茶葉的曆史已十分久遠。從樊綽《雲南志》的記載看,至遲在1200年以前洱海地區的居民已飲用來自思茅、西雙版納的茶葉。“雜椒、姜、桂烹茶”,也是中國飲茶的古法。古代本草家認爲茶味甘苦微寒,椒、姜、蔥俱是熱性,以椒,姜、桂等和烹而飲之,以去寒,被譽爲飲茶良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