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害蟲生態調控的原理
茶園害蟲生態調控的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園這種特殊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學的基本原則,從害蟲、天敵、茶樹及其他生物和周圍環境整體出發,在充分調查、掌握茶園生態系統及周圍環境的生物群落結構的前提下,研究各種生物與非生物因素之間的聯系;掌握各種益、害生物種群的發生消長規律及相互關系;全面考慮各種措施的控制效果、相互聯系、連鎖反應及對茶樹生長發育的影響,充分發揮以茶樹爲主體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调控作用。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准则:无公害茶叶浙江省地方标准 为规范无公害茶葉生産過程,促進茶葉生産的可持續發展,由浙江省植保總站起草的“無公害茶叶系列标准”浙江省地方标准已于2000年10月23日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于2000年11月18日开始实施,现将标准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DB33/T290.2-2000)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准则”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1、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从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各类病虫草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2、农业防治 2.1选用品种: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向外地引种时,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随种苗带入。 2.2适时采摘:采摘对栖居在茶树蓬面上的病虫如假眼小绿叶蝉、叶螨类等及芽叶病害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提倡机械化采摘。 2.3合理修剪:修剪既可培育树冠,又可改变病虫的生存环境,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如合理控制茶樹高度,可明顯地減輕毒蛾類害蟲的危害;春茶后进行树冠改造,可减轻长白蚧、黑刺粉虱的危害;秋末轻修剪可明显地压低叶螨类的越冬基数等。 2.4茶園翻耕:秋末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园耕翻,可减轻次年象甲类发生,对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5及时清园:秋末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可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减轻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的发生。 3、物理防治 3.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田间点灯诱杀,减轻田间的发生量。 3.2人工捕杀:对发生较轻、危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性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减轻危害。 3.3提倡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4、生物防治 4.1保护和利用当地主要的有益生物及优势种群,控制使用杀虫谱广的农药、减少茶园喷药次数及农药用量。 4.2提倡使用生物农药 5、农药防治 5.1加强茶树病虫的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5.2按防治指标防治。按制订的主要害虫防治指标,严格掌握防治适期施药,降低农药用量。提倡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 5.3改进施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叢中下部害蟲提倡側位低容量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