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國標蝶變
名噪一時的廣東名茶“廣雲貢餅”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因爲廣東、香港等地素有飲用普洱 茶的習慣且能就地生産普洱 茶,從1952年開始,至1973年,根據有關茶葉部門的宏觀調控,雲南省每年都向廣東省調撥數千擔曬青毛料,供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制造“廣東餅”普洱 茶。
這種“廣雲貢餅”雖在廣東制造,但原料卻以雲南曬青毛料爲主,且存世的“廣雲貢餅”已爲普洱 茶中的名貴品種,今後卻不得不面臨“無法認祖歸宗”的尴尬局面。
“國標”推出後,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一位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由于雲南一直在積極制定標准,因此爲了不必要的爭議,他們一直在做一些准備。他們生産的普洱 茶雖然也從雲南采購原料,工藝也沒有變化,但是在稱謂上將不再叫“普洱 ”,而直接叫“廣雲貢餅”,以適應國標出台後可能面臨的爭議。
實際上,對于雲南省一直在推動制定的普洱 茶標准,業內早已有所爭論。有專家認爲由雲南來申請地理標志産品太過狹隘,雖然雲南生産的普洱 茶占了全國的80%,申請原産地保護雖然也是保護知識産權,但也應該重視曆史和現實,比如廣東等地也生産一部分普洱 茶,並且擔負著中轉、流通和創新發展的功能。
著名公益律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周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普洱 茶如果有國家標准的話,顯然不應以産地爲因素,産地是産品地理標志要素而不是産品標准要素。”
周澤表示,“産品地理標志”屬于商標管理範疇,某些産品的品質與所在産地的地理環境有關,故把相應地域生産的、符合一定質量標准的産品都統一用一個産品名稱,是爲地理標志産品,例如赫赫有名的“金華火腿”。
當然,“産品地理標志”也有可能帶來其他的問題,比如即使是規定産地生産的普洱 茶也有可能制作工藝和産品質量比較粗糙,國標顯然對此類情況難以規範。
“普洱 茶更多是一種制作工藝的劃分,而不是存在著普洱 茶這樣的樹種。”一些專家提出疑問,“如果一定要進行原産地保護,是不是名氣更大的鐵觀音、綠茶龍井等等也要申請呢?”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國標的內容有些過于狹隘。
現在,普洱 茶産業正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國標的出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産業有所促進,但其依地理範圍核定名稱使用權,也有可能會大大限制産業規模。
2007年之前,雲南普洱 茶高價拍賣的新聞屢見不鮮,普洱 生産商對市場充滿期待,一些職業“炒客”也像炒股一樣,瘋狂炒作普洱 茶,普洱 茶的內涵也由傳統飲品化身爲可以升值的“收藏品”。
而雲南本地茶葉産量有限,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在市場高峰時期,不僅雲南省大部分茶葉原料被用于普洱 茶加工,而且並不適合普洱 茶加工工藝的少量福建、四川茶葉原料也被制成了所謂的“普洱 茶”。甚至出現大量進口緬甸、越南的茶葉制作普洱 茶的現象。
“普洱 茶的拼配是傳統的工藝,就我個人所知,95%的普洱 茶成品都是拼配過的。比如一些普洱 茶品牌用7成的緬甸毛茶加上3成的本地曬青,做成的産品是否算雲南普洱 茶?”上述網名爲“普洱 茶博士”的普洱 銷售商這樣告訴記者,在普洱 茶瘋狂的2006、2007年,因爲産量太大,本地原料跟不上,一些大茶廠有幾乎一半的毛茶都是采用緬甸茶。
“普洱 茶博士”表示,他認爲此次“國標”就如新出台的醫保規則一樣,是避重就輕和毫無意義的。普洱 茶的質量和茶種有關,就算是全部雲南本地茶種,還分爲春茶、雨水茶和秋茶,那麽按照國標規定,是否只要是雲南本地的都算呢?比如俗稱的“大馬茶”,是雲南茶在馬來西亞存儲2~4年再運回來加工的,這種茶品是否能算普洱 茶?
從去年開始,攀上巅峰之後的普洱 茶又迅速跌到冰點,目前我國的普洱 茶市場仍處在調整期。尤其是由于2007年的一些普洱 茶“名不副實”,所以2007年出産的茶就格外難賣。
“普洱 茶崩盤之後,大廠商用料銳減,今年雲南很多地方連春茶都沒有消化完。”“普洱 茶博士”告訴記者。
經過瘋狂炒作後,今年普洱 茶價格也已大幅下降,目前的普洱 茶價格已恢複到2005年的水平。此前被炒家爆炒的幾大普洱 茶品牌,今年售價只是最高時的十分之一。同時,大批的普洱 茶專賣店都被淘汰了,剩下的普洱 茶專賣店,很多都在苦苦維持。
“普洱 茶並非只是‘原料’這一個關鍵的問題,工藝和制作的流程才是重點,特別是熟茶、熟普。”“普洱 茶博士”表示,盡管經過了將近十年的市場培育期和快速發展階段,熟茶和熟普的工藝和流程至今仍沒有一個規範的細則,有的只是一些“專家”或者“著名茶人”的經驗和個人的片面總結,在形式上頭頭是道,而在具體的工藝制作之中“高科技”的東西卻屢見不鮮。
在他看來,雲煙、雲花和雲藥成爲支柱性産業,都至少用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雲南的普洱 茶要想成爲四朵金花裏面的一員,並非只是一個地理保護標准的事情,盡快的在工藝和質量方面努力,才是正道。
文/呂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