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名字起源介紹
雲南産茶,唐懿宗鹹通五年(864年),樊綽撰《蠻書》中載:“雲南管內物産第七,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公元765年,南诏國在今昆明 修拓東城,開拓滇東地盤,把曲州、靖州(昭通、宣威一帶)、步頭(紅河南)控制起來;並在景東地區設“銀生府”,任命了“銀生節度使”,首府在景東城,統轄今景東、景谷、鎮沅、墨江、普洱 、思茅、江城及西雙版納等地區。明 代時普洱 、思茅均屬車裏宣慰司(景洪),直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當地實行“改土歸流”以後才成立“普洱 府”,下管轄“三廳一縣一司”,即思茅廳、他郎廳(墨江)、威遠廳(景谷)、甯洱縣(普洱 )、車裏宣慰司(景洪)。
清光緒《普洱 府志》之卷一、卷七及卷十九等章記載:“普洱 古屬銀生府,則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聯八勐以環衛,形錯犬牙(思茅屬江內五勐),榷六山爲正供,周資雀舌(一攸樂山,在府南七百五裏,後分爲架布山、崆山;一莽枝山,在府南四百八十五裏;一革登山,在府南四百八十裏;一蠻磚山,在府南三百六十裏;一倚邦山,在府南三百四十裏;五山俱由倚邦土司所管。一漫撒山,即易武山,在府南五百八十裏,爲易武土司管)。”說明 古銀生府所屬六大茶山到清代已歸普洱 府之思茅廳管轄。較《普洱 府志》更早成書的檀粹撰《滇海虞衡記》卷十一載:“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爲産而資利賴者也。出普洱 所屬六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磚,六日漫撒。周八百裏,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這段話把普洱 茶主産地當時的産銷盛況講得更加清楚。
清道光五年(1825年),阮福集普洱 茶極盛時諸文之大成,著《普洱 茶記》,不僅系統介紹了普洱 茶的來龍去脈、産地環境,以及産品種類、品質特征、每年朝廷用于普洱 貢茶采辦之花費多少,甚至連普洱 茶品質的鑒別皆有記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