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茶文化初探
在各種茶文化主流中,雲南茶作爲一種邊緣化文化一直沒有得到普遍的推廣和認同
到潮汕去,學會的第一句話大概就是“呷呆”(喝茶)了。畢竟中國人少有不喝茶的,廣東人更愛喝茶,而潮汕人尤甚。
潮汕人常喝的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兼有發酵茶的營養,又有不發酵茶的清香。烏龍茶的特點就是酽、苦、香,由于它有抗濕、消暑、暖胃、利水等多種功效,所以東南沿海一帶多生産和飲用這種茶,並形成一種特殊的模式,被稱爲工夫茶,也寫作功夫茶,因而被外地人視爲潮汕的最大特色。
和潮汕功夫茶的酽、苦、香,有得一拼的非雲南人喝的大葉種茶莫屬了,拿火塘邊的烤茶來說事的話未免太極端,就城裏普通人喝茶的陣勢也夠嚇人的,比方用碩大的咖啡瓶替代茶杯泡茶,雖然在全國各地風行一時,生于北京的京劇名家宋寶羅,就喜歡用大號的雀巢咖啡瓶沏泡茶頭,客人來了,倒出一點茶頭,兌水待客。但是咖啡瓶泡茶到了雲南人這裏就沒那麽講究了,看那老式茶館裏頭,各自一瓶不說,決不兌水,泡開的“蒸酶”、“磨鍋”或是“大渡崗”,茶葉幾乎漫到瓶口,幾口酽茶下去,回甘往上一湧,帶出一口老痰後,茶客臉上才有了舒坦。在外人看來實在是粗,不過粗有粗的道理,此地海拔高,空氣幹燥,要是沒有這苦酽濃香的茶水澆一澆的話,人便像缺氧的魚一般打不起精神。另一方面,雲南人喜歡濃酽之茶和雲南地域文化不無關系。
過去,雲南的少數民族邊民們刀耕火種,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要是沒有這濃酽的茶湯調節,在亞熱帶的濕熱高溫下怎麽受得了,好在雲南西南山區有的是隨手可摘的大葉種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雲南人喜好濃酽之茶的獨特的喝茶習慣,這種習慣的成因,一方面是飲食習慣加上氣候特征所導致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是大葉種這個茶葉品種所致。
僅此還不至于給外界留下雲南茶“又黑又粗”的印象,觀感才是主要的原因,我個人認爲,雲南茶在觀感上的“黑”與“粗”,主要是大葉種茶本身的壯碩和制茶工藝所致,大葉種茶,特別是古喬木茶,其顯著的感觀特點就是“粗大”,其葉片大可盈掌,所以,葉與葉之間的距離極疏,故而柄長,比方說,我們采摘的雲南大葉種“一芽兩葉”二級茶,由于其芽與葉、葉與葉之間的距離疏遠,所以,“一芽兩葉”的大葉種茶單枝鮮葉,通常可長達20公分,其長長的葉柄被俗稱“老梗”,其實極嫩,若按綠茶的觀感評判標准,大葉種茶的這一特性,加上其獨特的加工工藝,其觀感上的“粗枝大葉”,簡直就是七級以外的“廢料”了!
這裏所說的“獨特的加工工藝,也就是“曬青”。屬于次經濟發達地區的雲南,即便是在交通發達的今天,上一次茶山也不容易,更何況過去,山裏人大老遠背口鍋回去制茶顯然不現實,至于制茶技術在當時是否傳到“南夷之地”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