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與西雙版納的淵源
思茅廳又隸屬于普洱 府,普洱 就成了(現今西雙版納地區和思茅地區)茶葉集散貿易的中心。故外地人士就把這些茶概名爲“普洱 茶”。
西雙版納地區由于未受第四紀冰川的侵襲,保留了大量而豐富多彩的動植物資源。其中就包括了各種茶樹品種。1982年雲南茶科發現的18個茶葉新種均分布在西雙版納地區極其周圍。舉世公認,茶樹的栽培與茶葉利用始于中國。在勐海縣南糯山發現的樹齡達800多年的人工栽培的茶樹王;在勐海縣巴達鄉發現的樹齡1700多年的野生茶樹如今乃茂盛生長;而幹粗葉茂的古茶樹在西雙版納地區分布較多。有力的說明了西雙版納是世界茶樹的原産地、發源地,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茶葉産地之一。
西雙版納,西漢時屬益州郡,東漢時改屬永昌郡,唐宋時屬南诏蒙氏和大理國段氏政權的“銀生節度”。南宋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傣族首領帕雅真統一了西雙版納地區各部落,建立了“景隴王國”,可仍歸屬大理國。元朝時大理國被消亡,西雙版納進入土司統領時代。
巴達1700年野生茶树 西双版纳最早种植茶樹的先民是濮人(布朗族)。他們祖祖輩輩種植茶葉的最早記載始于唐朝,並有了關于古“六大茶山”的記述。到了清朝中葉,位于西雙版納的古“六大茶山”茶葉生産達到了鼎盛時期。用馬匹爲交通運輸工具,將茶葉産品運出,銷售于國內外。當時,位于西雙版納的“古六大茶山”均隸屬思茅廳,思茅廳又隸屬于普洱 府,普洱 就成了(現今西雙版納地區和思茅地區)茶葉集散貿易的中心。故外地人士就把這些茶概名爲“普洱 茶”。其實,當時普洱 並不産茶,經集散于普洱 銷往國內外的思茅沿邊十二版納所産之茶,被蓋以行政區域之名“普洱 ”而命名。清·阮福的《普洱 茶記》所言:“所謂普洱 茶者,非普洱 界內所産,蓋産于府屬思茅廳界地也,廳治有茶六,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慢撤,周八百裏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這一記述的六茶山都位于當今西雙版納境內,充分說明了普洱 茶原産于西雙版納,西雙版納是普洱 茶的故鄉和主産區。由于茶葉品質優良、茶汁味美,還具有明顯的保健效果而名譽天下。由于種種曆史原因,清末及民國時期“六大茶山”逐漸走向衷落。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茶葉生産,重新開發古“六大茶山”,逐漸建成了西雙版納茶葉産業體系,使普洱 茶生産走出了低谷,重放光芒,生産出的普洱 茶系列優質産品廣銷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