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對于普洱茶來說相當于景德鎮對于陶瓷
易武普洱 茶在普洱 茶産地中占著很重要的位置,這個位置是不可以取代也不可以忽視的,它是曆史的積累和易武當地人民的一種寶貴的財富!
和瀾滄江畔的其它茶山不一樣的是,易武不僅僅是一座生産普洱 茶原材料的茶山,更是普洱 茶重要的加工制作基地。清代以來,由于易武茶山産量大,茶質好,天南海北的茶商都擁擠到這裏來了。一時間,各種商號、茶莊、店鋪如雨後春筍在易武出現。這些茶莊包括了在普洱 茶史上鼎鼎大名的同慶號、福元昌號、同昌號、乾利貞宋聘號、同興號、車順號,可以說,在清代,易武鎮成爲了普洱 茶最重要的制作車間,自然也集中了當時雲南甚至是中國最熟練的緊茶制作工人,而且在茶莊林立的環境裏,爲了推銷自己的産品,每個生産廠家都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産技術,從而爲我們留下了一批極具收藏價值的普洱 茶珍品。也許正是因爲易武在普洱 茶界舉足輕重的地位,雍正七年,清政府才在易武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專門管理茶葉和糧食的購銷。後來普洱 茶被欽定爲貢茶,每年上貢給皇家的數千斤普洱 茶大多也來自于易武。正因爲如此,一些茶商在制作茶葉時,常常在包裝上注明易武茶,使得易武成了普洱 茶界的一塊金字招牌。而借助著茶葉的品質、産量,易武也順理成章成了當年雲南少有的富庶之地,並被人們稱之爲“利潤城”。
易武的獨特性還在于,它不僅是生産優質茶菁的茶區,也不僅僅只是優質普洱 茶的生産基地,而且更是普洱 茶的重要集散地。《滇海虞衡志》就曾這樣記載:“普洱 五大茶山,相距不遠,以易武爲中心集散”。也就是說易武是集種植、生産與銷售爲一體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易武幾乎濃縮了普洱 茶在清代發展的曆史。事實上,只要對普洱 茶史稍有了解,就會發現易武除了是普洱 茶種植和生産地之外,還是茶馬古道最重要的始發地。在易武的興盛時期,商業繁盛,馬幫絡繹不絕,每一天都有一隊隊的商人沿著青石鋪就的古道踏著夕陽而來,又會在清晨帶走遠方翹首以待的普洱 茶和他們致富的夢想。據史料記載,在易武的鼎盛時期,這裏的常住人口竟多達十余萬人,以至于1929年成立鎮越縣時,易武一度成爲縣府所在地。從現今還保存著的易武大廟,就可依稀看得到易武當年的繁榮景象。
因爲普洱 茶的産供銷而長時間保持繁榮與興盛的易武,是普洱 茶“名重天下”輝煌曆史的見證,也在漫長的時光中,爲我們留下了最爲豐富的普洱 茶曆史文化遺存。除了那些有關易武的典籍、傳說與茶祖會,易武茶案碑、皇帝親賜的“瑞貢天朝”的匾額、塵封了無數歲月的一座座老茶莊遺址、無數的浮雕與石碑,都在無聲地訴說著易武作爲茶葉王國曾經的輝煌與驕傲。在易武留存下來的永安橋“碑記”上,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文字:“雲南迤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産易武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