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古老傳說|普洱茶典故
普洱茶一直都是茶友們的關注,許多資深的茶友對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的泡法是了若指掌,關于普洱茶文化曆史了解卻不多。普洱茶是曆史名茶,想必大家都聽過它的不少傳說,下面就同大家分享下一篇關于普洱茶的古老傳說。
普洱茶的得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是一種曆史機緣,又是一種必然中的偶然。在廣大普洱茶區,還流傳著一個普洱茶的古老傳說……
在巍巍無量山間,滔滔瀾滄江畔,有一個美麗的古城普洱,這裏山青水秀,雲霧缭繞,物産豐饒,人民安居樂業,尤其是這個地方出産的茶葉更是以品質優良而聞名遐迩,是茶馬古道的發源地,每年都有許多茶商趕著馬幫來這裏買茶。
清朝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莊,莊主姓濮,祖傳幾代都以制茶售茶爲業,由于濮氏茶莊各色茶品均選用上等原料加工而成,品質優良穩定,加之誠實守信、善于經營,到老濮莊主這代生意已做得很大,特別是以本地鮮毛茶加工生産的團茶、沱茶遠銷西藏、緬甸等地,成爲藏族茶商經常光顧的茶莊,而且連續幾次被指定爲朝廷貢品。
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又被普洱府選定爲貢品。清朝時,制作貢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料要采用春前最先發出的芽葉,采時非常講究,要“五選八棄”,即選日子、選時辰、選茶山、選茶叢、選茶枝,棄無芽、棄葉大、棄葉小、棄芽瘦、棄芽曲、棄色淡、棄蟲食、棄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鍋師傅要沐浴齋戒,炒青完畢,曬成幹茶,又要蒸壓成形、風幹包裝,總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繁雜神聖。
制成饼茶後照慣例,是由老濮莊主和當地官員一起護送貢茶入京,但這年,老濮莊主病倒了,只好讓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當時濮少莊主大約二十三四歲,正如清明頭遍雨後新發的茶芽,挺拔俊秀,英姿勃發,他與二十裏外磨黑鹽商的千金白小姐相好,白家也是鹽商世家,白小姐是方圓幾十裏出名的美人,正是郎才女貌,門當戶對。
两家火笼酒喝了,聘礼过了,再过几天就打算迎亲了,眼下正在筹办婚礼呢。但是时间紧迫,皇命难违,濮少庄主万般无奈,只好挥泪告别老父和白小姐上路,临行前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叫他送完贡茶就趕快回鄉。
也是合該出事,由于濮少莊主心事重重,加上時間緊迫,自己又經驗不足,這年的春雨又淅淅瀝瀝,時斷時續,平常父親曬得很幹的毛茶,這一次沒完全曬幹,就急急忙忙壓餅、裝馱,爲後來發生的事埋下了一個大禍根。
濮少莊主隨同押解官羅千總一道趕著馬幫,一路上晝行夜宿,風雨兼程趕往京城,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其間跋山涉水、日曬雨淋的艱苦都不說了,更要提防的是土匪、猛獸和疾病的襲擊,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