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普洱茶名重天下
清代時期普洱 茶名重天下、清代是普洱 茶發展的鼎盛時期,朝廷逐漸認識到茶葉經營的重利,放寬了茶葉的控制政策;“茶馬互市”貿易逐步被開放到民間,茶商大增。此時普洱 茶也己是朝廷欽點必貢的物品,因此清政府對茶山的管理,貢茶的采摘、制作、花色品種、數量都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因爲作爲貢茶,很受朝廷贊賞,便極大地的促進了普洱 茶的發展。當時有“普洱 茶名重天下”、“普洱 茶名遍天下”之說。
1726年,雍正皇帝指派滿載大臣鄂爾泰出任雲南總督,推行“改土歸流”的統治政策;三年後設置“普爾府”控制普洱 茶的購銷權利,同時還推行了“歲進上用茶芽制”,就是選最好的普洱 茶進貢北京,以博皇帝的歡心,普洱 茶在當時還曾。經得到皇帝多次賜匾。
那個時候,爲了配合每年貢茶的制作及處理,清廷在普洱 府的甯洱地方建立了普洱 貢茶茶厂,每年进貢清廷大量的普洱 貢茶;所进貢的普洱 茶是“八色茶品”,即有“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同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瓶裝芽茶散茶、蕊茶散茶、匣裝茶膏”共八種。
據說,當時有一種叫做“女兒茶”的最受人們的喜愛,連大觀園裏賈寶玉都喜歡普洱 女兒茶。文献中,“女兒茶”有两种说法,《滇南新语》中记载:“旨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仓资,故名。”“女兒茶亦芽茶之類。取于谷雨後,以一斤至十斤爲團。”另外在《普洱 茶記》中卻如此記載,“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園者,名緊團茶,小而圆者,名女兒茶。”
《滇南新语》中的“女兒茶”是,至十斤的團茶,而《普洱 茶记》的“女兒茶”則是四兩重團茶。前者是1755年所撰,后者是在1825年著的,其间相距70年,有人提出这也许是“女兒茶”由早期的大而圓,到了後來減肥成小巧玲珑的“小團茶”的原因。
相传,作为貢茶的女兒茶,都是雲南西雙版納六大茶山的茶圓,每年谷雨前,由未婚的少女采摘,采摘時將茶菁放入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时,才取出放到竹篓里。采来的女兒茶與茶圆主人对分,以作为工资,少女们将分得的女兒茶拿到市面銷售,往往都被搶購一空,而得的錢作爲嫁妝之用。此外在這普洱 貢茶中,女兒茶膏也是极其贵重的,它就是把炒青后的女兒茶加水熬制而成的膏狀;然後將渣滓去除掉,再放到模具中凝結,待幹燥後就是成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