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時期“普洱”才正式得名
明 代時期“普洱 ”才正式得名,明 代是我國古代制茶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重要時代。這一時期,茶葉在技術革新、茶種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時代特色。明 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廢止了過去的一些蔽制,在茶業上立诏置貢奉龍團,這對制茶技藝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明 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率軍入滇,第二年進功昆明 ,消滅了元朝在雲南的殘余勢力,也結束了蒙古人對雲南的統治。之後的幾年十年,經過平定叛亂以及建立各種制度,逐漸將雲南比較穩固的統一了起來。明 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將“普口”改稱爲“普耳”,劃歸車裏軍民宣慰使司管轄。萬曆年間,“普耳”又正式改爲“普洱 ”。
明 代也是雲南茶葉的發展時期,普洱 茶隨著雲南茶葉的發展也進入了其發展階段。當時北方戰亂又起,朝廷迫切需要軍馬,明 朝加強了驿道建設:以茶易馬的舊制得以恢複,並得到朝廷的重視;那時朝廷嚴禁私人販運茶葉到民族地區,也嚴禁把茶種引過二郎山,違者會處以淩遲死刑;茶馬貿易得以複興與繁榮。
普洱 茶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新的發展和突破,出現了諸如壓制茶等,改變了唐朝時粗糙的樣貌。普洱 茶因爲作爲貢茶,很受朝廷贊賞,便極大地促進了普洱 茶的發展。
明 朝時期以普洱 爲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東爲馬古道,將普洱 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南亞,甚至歐洲。此時,以“六大茶山”主的西雙版納茶區,年産幹茶8萬擔,達到了曆史的最高水平。《普洱 府志》記載道:“普洱 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裏,入山作茶者十余萬人”,由此可見當時盛況。
明 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識》有“普洱 茶蒸之成團,西番市之。”這是“普洱 茶”一名最早見于文字的記錄:在這裏,不僅正式用“普洱 茶”一名,而且還道出了其制作方式爲“蒸之成團”,主要銷售地點是“西番”即藏族地區。李時珍藥典《本草綱目》中也記有:“普洱 茶出雲南普洱 ”。那時,明 朝廷還在其地設官吏管理普洱 茶的貿易,普洱 茶逐漸走入其發展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