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茶葉、雲南茶樹的曆史
quo;普茶名重天下,此滇之所産而資利賴者也,茶山周八百裏,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利,可謂大錢糧矣,從而成爲雲南的一大經濟支柱,産量達8萬擔。雍正7年(1729),在攸樂山設同知,統兵500,征收茶稅,乾隆元年,改設思茅同知,普洱茶運銷全國,清政府把普洱茶列爲貢茶,年貢6.6萬斤,由思茅廳采辦。貢茶分爲八個品種,指定上貢曼松茶。普洱茶以味酽稱絕,“京師尤重之”。每年有數以千計的藏商來思普販茶,印度、緬甸、錫蘭、柬埔寨、安南外商往來茶區盛極一時。
順治18年,藏胞派鄧幾墨勒根赉方物求于北勝(永勝)州,互市茶馬,10月開市,每年貿易茶5萬擔,普洱茶成了內地與藏胞友好交流的重要媒體,並成爲藏胞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
鴉片戰後,中國被列強侵占瓜分,國勢衰微,印錫茶葉興起,占領國際市場,國內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盤剝,有“普洱産茶頗爲民害”之說,茶農棄茶,另謀生計,清末普洱茶降爲5萬擔,1938年降爲3萬擔。
清末,順甯府太守琦嶙在鳳山倡導種茶,民國初年景谷鄉紳紀襄延在景谷倡導種茶,雲南産茶地區有很大擴展,昆明、滇東北,茶葉均有發展,1937年全省茶葉總産量達19.6萬擔,創舊中國曆史最高紀錄,出口9224公擔。
1938年雲南茶葉公司成立,1939年順甯茶廠成立,並創制了滇紅,1940年佛海茶廠成立,1941年下關茶廠(康藏茶廠)建立。
由于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及蔣介石發動內戰,戰亂頻仍,民不聊生,雲南茶葉全面萎縮,到新中國建立前夕,産量降到了5萬擔,商品量僅2萬擔。
新中國後的雲南茶葉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获得了新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茶區派出民族工作隊,發放貸款,供應農資,墾複荒蕪茶園,建立初制所,設立收購網點,全面恢複茶葉生产购销。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葉科研机构,从内地调来大批人才,全面进行制茶工具改進,大規模推廣紅茶,實行土地改革與民主改革,茶農成了茶園主人,生産積極性空前高漲,積極發展新茶園,到1958年止,全省茶園面積達到了46.6萬畝,産茶18萬擔,但是發展的好勢頭被大躍進打亂了,因追求高指標,瞎指揮,強采重摘,茶樹大受摧殘,到文革開始的1966年,雲南茶仍只有19萬擔。十年動亂期間,茶葉发展缓慢,文革结束的1976年,面积到了127万亩,而产量仅有32万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象征一個實踐論認識論的飛躍,標志一個曆史時期的結束,春風吹拂雲南高原,經拔亂反正,社會生産力空前高漲。雲南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制定了“茶葉要大发展,在发展中求巩固,在发展中抓提高”的新方针,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云南茶葉进入了超常规高速发展时期,大力发展新茶園,培育豐産茶園,培育良種,實行加工現代化。經三年准備(1981—1983),十年發展(1984—1993),五年鞏固(1994—1998),1990年,茶園面積達240萬備,1998年産量達155萬擔,農業産值7.6億元,工農業總産值13億元,出口20多萬擔,創彙2250萬美元,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烘青綠茶、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多茶類,栽培正走向生態化,良種化,面積居全國之首,産量居全第三,成了産茶大省,茶葉产业成了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