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府(甯洱)城建城之謎
路易·德拉波特以純寫實手法記錄的古普洱 府城
公元1887年,距離普洱 設府158年後,這個滇南壩子裏交織著旖旎風光和繁榮商貿的人情風物,被沿湄公河遠道而來的法國海軍軍官路易·德拉波特以純寫實手法記錄于自己的畫作中。而今,後人只能通過數張源自清朝的古老畫卷,來探尋普洱 府城盛極一時的榮光背後,究竟還藏有什麽未解之謎。
偏居滇南一隅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緣何建造極具中原風格的府城?這座壯美城池的設計者,是史載中不留蹤迹的江西傳奇風水師李莫奪還是另有其人?盡管從德拉波特的作品中不難窺見當地波瀾壯闊的社會景象,但上述的謎團,卻無法通過泛黃的畫卷逐一破解。
1興盛始于吳三桂南下?
自公元1735年,經兵部議准被增設爲普洱 府附廓以來,甯洱縣即成爲受普洱 府直接管理的核心地帶。而今經過更名的甯洱哈尼族彜族自治縣,其地理範疇正是根據曆史上普洱 府甯洱縣地域爲基礎而界定。盡管這塊豐饒的土地自古以來都坐擁極其重要的邊塞戰略地位,但部分當地曆史研究者認爲,普洱 府的興盛,隨著吳三桂落腳雲南便開始初現端倪。
清朝初年,背負叛徒之名又不受清政府信任的吳三桂肛暢受敵,最終在尴尬處境下作出移兵雲南的重要戰略部署。爲管理好這塊進可攻退可守的西南邊陲要塞,吳三桂著手在行政區劃管理上進行調整,將今普洱 、臨滄及西雙版納一帶之十三版納編歸元江府管理。此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馬幫運輸爲主的商品流通逐漸擴大。
借助馬幫運輸疏通的交通要道,該地成爲連接普洱 和中原、南亞、東南亞各國的神經樞紐。經大理、景東、鎮沅、景谷深入普洱 壩子的藏族馬幫,通過沿途出售藏馬、毛皮、藏藥和收購茶葉,在經年累月中打造出一片範圍相對固定的貿易地帶。另一條中原經昆明到元江深入普洱 的官商道,在向普洱 源源不斷地輸送中原文化的同時,也承擔起貨物交易的重任。隨著瓷器和絲綢等名貴商品流入普洱 ,産自當地的普洱 貢茶也從這裏走向京城,聲名遠播。從普洱 到江城再到越南江萊的商道,則加速了普洱 與沿海地區的連接。
依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産自東南亞的玉石、象牙、草果和舶來的洋錠等商品,通過思茅(今普洱 市)到勐海至緬甸景棟出泰國的馬幫路線進入普洱 集市。彼時,大膽的商人們陸續在普洱 周圍開辦起鹽礦、銀廠和銅礦。雲南總督貝諾和也加入了轟轟烈烈的辦廠熱潮,在距離普洱 城西北方向10余裏的白龍場,他派人開設了屬于自己的銅礦。
此時的普洱 城,不僅會集國內中原和沿海的商客馬幫,還吸引了南亞各國的商人和歐洲傳教士、探險家,紛紛沿湄公河前來。由此帶來的中原文化和世界文化在此交融滲透,讓普洱 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至此,普洱 茶馬古道中心和商品貿易中心已經自然形成。
照此看來,爲普洱 府設立奠基的功臣就是吳三桂嗎?至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