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大理與普洱茶的曆史文化
在南诏統一六诏以前,雲南的各個部族之間雖已存在不同形態的飲茶習俗,但因各部落之間互不統屬,爭鬥頻繁,即使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經濟文化交往,但茶葉的種植和茶飲習俗的推廣,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這種局面,在南诏統一六诏之後才有了極大的改善。而這,“茶出銀生城界諸山”就是明證。根據樊綽《蠻書》卷五中對“銀生城”所處地理位置的描述,我們可以推斷所謂的“銀生城界諸山”,也即南诏統轄下的“銀生節度”大致的管轄範圍就在今日的普洱 、西雙版納地區。而這些地區,離南诏的中心地區蒼洱一帶,有著不小的距離。在古代交通條件不便的情況下,這些地區出産的茶葉要成規模地運到蒼洱一帶,沒有一個統一政權管理與協調,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南诏國的建立、發展,不僅整合了雲南的文化,也極大地整合了雲南的茶資源、茶文化,推動形成了比較普及的雲南茶飲習俗。而這種習俗,到了大理國時期,又不斷發展和傳播,並且隨著雲南茶葉與內地和西藏地區的貿易不斷擴大,雲南的茶飲文化對外部世界也開始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正是因爲南诏、大理國的建立和發展,形成了雲南茶文化初步整合的政治經濟基礎,極大地推動了雲南茶葉的種植、貿易和茶飲習俗的廣泛傳播。
佛教在大理的傳播,最早形成了雲南茶文化初步整合的心理文化基礎。
從公元8世紀到公元13世紀,雲南在以今日大理爲中心的南诏國和大理國的統治之下。這是中華大地上兩個極爲特殊的政權。這兩個政權雖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但由于漢代的西南絲綢古道(東西走向),民間商貿形成“鹽鐵道”,“茶馬互市”的茶馬道(南北走向),在這裏交叉,又因爲佛教由印度隨著這兩條道路的傳入,成爲了後來學者們所稱的“亞洲文化的十字路口”,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所謂佛教在這裏嬗變爲“妙香佛國”的文化傳統。在這兩個延續五百多年的國度中,佛教文化成爲這個國度的主流文化。在這個文化系統的影響下,南诏大理國呈現出詩一樣美妙、童話一樣浪漫、與中原迥異的各種文化景象。這裏幾乎家家拜佛,人人信佛,尤其崇拜美女阿搓耶(即觀音菩薩),觀音堂、觀音寺、觀音神位,隨處可見。蒼山洱海之間,處處香煙缭繞,經樂不絕于耳,一派妙香佛國景象。在這個國度裏,也要舉行一種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管理國家,但這種科舉卻是那麽另類:第一步考儒家經典,但考得極其膚淺,只是看一個人是否有使用漢字的能力,絲毫也不在乎經典後面的義理,第二步考佛學修爲,這才是真正選拔的標准,所以這個國度的統治階層大多是一些深通佛學,清靜沖虛的“僧官”。官員如此,國王也如此,特別是大理國的國王,竟然有9人遜位出家。這其中,雖然並不是每一位國王都是自願出家,但逼迫遜位的國王,並不會人頭落地,而是有一個清靜之處可去,去了之後也不思複位,不再擔心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