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和沱茶的曆史文化
一方水土孕育一個名産,一個名産又因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爲不可複制、不可替代的一種名産,從這個意義上講,如同享譽海內外的貴州茅台,西湖龍井等名産,獲得國家原産地標記産品注冊的下關 沱茶,用它百年歲月形成的産品屬性證明同樣是中國緊壓茶中不可複制、不可替代的。
從地圖上看,蒼山洱海環抱著的這塊由南至北的盆地,就是如今行政區劃中的大理市。大理與下關 相鄰僅10余公裏,兩城相擁,共守一關,下關 成爲大理市南邊的門戶。這塊僅有2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從南诏到大理國,雄霸南疆,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赫赫有名的曆史文化名城。“文獻名邦”、“亞洲文化的十字路口”等曆史積澱,讓大理蜚聲海內外。
也許是曆史的巧合,正是唐宋時期崛起的南诏大理國,同樣興盛的茶馬古道就從大理(下關 )蜿蜒而過,清末民初,茶馬互市中心北移,使大理(下關 )成爲了茶馬古道上的重鎮。1902年,沱茶在大理(下關 )始創定型,大理因盛産沱茶而在海內外聲名遠播。
1902年沱茶由永昌祥始創定型後,由于沱茶加工、買賣獲利頗豐,因此下關 諸多商家紛紛效仿開辦茶廠、茶莊、茶葉商號,茶葉加工逐漸成爲下關 一項興旺的産業,1920年至1930年,下關 相繼建茶廠的有複義和、天德昌、德瑞利、天真公、雲泰祥、奚記、仁厚松、德和祥、元春茂等商號。民國十九年(1930年)茂恒、複春和、洪盛祥、振昌、寶元通、成昌、慶通、福順昌等商號建立茶葉精制廠,1937年至1947年,下關 商業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據大理州檔案局民國檔案《下關 商會檔案史料選編(1939—1949年)》記載,到了1944年時,下關 的茶廠、茶莊、茶葉商號達到40家,茶業商業同業公會的會員總數和資本額在下關 商會的23個同業公會中是戶數最多的,無論是就茶廠、茶葉商號的數量,還是從業人員的總數來看,制茶行業成爲下關 最大的行業。
舊時的下關 方圓不過兩三平方公裏,卻密集地分布著一家又一家茶廠、茶葉商號:西大街有協厚昌、康藏茶廠、宝元通、同裕丰、天德祥、庆昌、复协和;正街(即后来的正阳街、正兴街)有永昌祥、茂恒、振昌、鸿发祥、源盛祥、同兴、西南物产运销社、信和;新市场(即后来的仁民街、天庆街、南华街)有复春和、协兴美、元春茂、德兴隆、成昌。有的商号资本雄厚,不仅在下關 有本號,有的還在外縣、外省甚至國外設有分號,如永昌祥商號在昆明、順甯(鳳慶)、宜賓、上海及緬甸瓦城,印度加爾各答等地設有分號。
隨著下關 加工沱茶商號的日益增多,各茶葉商號之間的關系也呈現日趨多樣化的格局。競爭帶來的首先是協作合營方式的出現。由于永昌祥的牌子在外地市場,尤其是四川市場很響,因此僅靠永昌祥自己的生産能力很難滿足市場需求,于是,如下關 的成昌等商號的汪仲侯、陳德先、陳思賢等,他們熟悉茶葉的揀選、包裝工作。就向永昌祥包下了制造沱茶的生産過程。茶葉原料由永昌祥商號供給,支付工資及包裝材料等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