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重量與7有什麽特殊的因緣嗎?
這不是一條平坦的路,走出普洱 府後,馬隊前方將是千山萬壑,百般艱辛。對于趕馬人來說,他們養家糊口或獲取財富,都要仰仗馬背上的茶葉。但在這條路上,要想讓茶葉,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小的損失和最大的利潤,從雲南運送到西藏,並不是容易的事。因爲炮制好的茶葉,大都幹燥松散,如果想讓馬匹多拉快跑,勢必體積過大,沿途上會有諸多不便。
把茶葉壓制成茶餅是一種最爲古老的茶葉加工方式,加工出的茶葉叫“緊壓茶”。在中國內地,這種加工方式據說宋代以後就開始漸漸消失。但在雲南,至今還是茶葉的主要加工方式。千百年來,正是輾轉在茶馬古道上的茶葉運輸,讓這種古老的茶葉加工工藝保持到了現在,更讓茶葉最原始的形態,一代代傳承了下來。今天我們在茶葉店鋪會看到,幾乎所有的茶葉都是以散茶的形式銷售,只有雲南的普洱 茶才會以磚、餅、砣的樣子出現。
茶馬古道不僅傳承下來這種加工方式,固化了普洱 茶的形狀,還成全了她一個重要的數字,在一餅普洱 茶的包裝上,我們總能看到一個數字,357克。這固然是在標明茶餅的重量,但爲什麽不是350或400這樣的整數呢?在普洱 茶的包裝方式上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一定要用7塊茶餅打造成一提茶,總是以7個餅爲單位包裝,後來也就有了“七子餅”之說,莫非普洱 茶與七有著什麽特殊的淵源?
在這裏一條古道上,馬馱著茶葉,人牽著馬匹,一行就是上千公裏,一走就是上千年,人對馬的能力自然非常了解。一匹走長途山路的馬,通常可以負重30公斤,這都是老馬夫們總結出來的。爲了保持馬的平衡,人們會把這三十公斤的重量,平均分配在馬背兩邊的籮筐裏,一邊15公斤。今天的人們發現,如果將7餅茶的重量加合起來,大約重爲2.5公斤,那麽六份這樣的包裝相加,重量剛好就是15公斤。由此看來,不是普洱 茶與7有什麽特殊的因緣,而是與馬,與茶馬古道有著不解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