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普洱茶的根和源
茶葉,是世界三大飲料之首。其飲用、栽培、制作都源于中國,其悠久的曆史幾乎與埃及的金字塔等同。追本溯源,中國乃至世界茶樹的始祖,又都源于雲貴高原,其中心地帶正是普洱 茶區那高聳的群山和深幽的河谷。“普洱 茶”,以集散中心和原産地之一的普洱 命名,其曆史産區分布于瀾滄江流域,今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州一帶。“普洱 茶”的“根”在普洱 ,普洱 茶文化的“源”在普洱 。據調查資料,思茅地區所屬的普洱 等7個縣有29處野生茶樹群落,總面積約7萬畝,其中最大的一株樹齡約2600年。此外,發現栽培型茶樹23個品種。
位于雲南省南部的普洱 哈尼族彜族自治縣,全境皆山,地貌縱橫交錯。大山與河谷,低緯度和高海拔的交互影響,形成了普洱 “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的山地立體氣候,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9.62%。優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品質優異,風味獨特,久負盛名的“普洱 茶”。與衆多茶類相比,“普洱 茶”之精妙,在于有“六奇”,即産地自然條件奇、品類奇、品質奇、形狀奇、飲法奇、功效奇。
據《滇海虞衡志》、《滇略》、《普洱 茶記》和清《普洱 府志》記載,普洱 于東漢時期開始人工栽培茶樹,距今已有1750余年的悠久曆史。“普洱 茶”,自唐朝時開始作爲商品行銷內地和西藏,至宋朝時普洱 “以茶易西蕃之馬”,並首先形成曆史上的“茶馬古道”(普洱 至西藏拉薩);明朝和清朝,又形成了其它4條“茶馬大道”,在普洱 設立普洱 茶局,統一管理茶業生産與營銷。“普洱 茶”不僅銷往國內各省區,在印度、緬甸、泰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國都享有盛名。在曹雪芹的《紅樓夢》、托爾斯泰的《戰爭和平》等文學名著中,也都有喝“普洱 茶”的描述。“普洱 茶”,早已被中國,乃至世界所認知、接受和喜愛。在普洱 縣境內發現的勐先鄉雅鹿村小高場古茶樹群落和茶山箐古茶樹群落,縣城東北的半栽培茶樹群落等,充分證明普洱 縣具有悠久的、較大規模的茶葉種植史。清朝同治年間,由于兵亂及自然災害,普洱 有很多茶農向南遷徙,使普洱 縣的茶園荒廢了許多。至民國末期,普洱 的茶葉處于低落狀態。因此,才出現了少數不了解“普洱 茶”曆史發展的當代人的所謂“普洱 建國前不産茶”、“普洱 茶不産于普洱 ”等諸多謬誤的傳言。自民國初期至建國後的80年代初,普洱 縣的茶業生産與“普洱 茶”的聲譽相比,確實給人以名不符實之感,但並不能以此否定“普洱 茶”悠久的曆史。縱觀普洱 茶史,可謂興于東漢,商于唐朝,始盛于宋,定型于有,繁榮于清,複興于建國後八十年代末以後。
作者:趙骅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