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十大名茶排行榜及其简介
品,堪稱一絕。産于安徽西部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産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它最先源于金寨縣的齊雲山,而且也以齊雲山所産瓜片茶品質最佳,故又名“齊雲瓜片”。其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齊山雲霧瓜片”之稱。
在齊雲瓜片中,又以齊雲山蝙蝠洞所産瓜片爲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圍,整年有成千上萬的蝙蝠雲集在這裏,排撒的糞便富含磷質,利于茶樹生長,所以這裏的瓜片最爲清甜可口。但由于産量的制約,很多茶客對“只聞其名,未見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與其他綠茶大不相同,沖泡後,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如此優良的品質,緣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也離不開精細考究的采制加工過程。瓜片的采摘時間一般在谷雨致電立夏之間,較其它高級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或四葉“梅片”,芽制“銀針”,隨攀隨炒。炒片起鍋後再烘片,每次僅烘片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後趁熱密封儲存。果如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品。
【曆史】
六安有着悠久的产茶曆史。史書記載,六安茶始于唐代,揚名于明清,早在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有“揚子江中水,齊山頂上茶”之贊語。宋代更有茶中“精品”之譽。明代之時曾一度作爲貢品,獻于宮廷,明朝聞尤《茶箋》一書六安精品,入藥最佳"。解放後,三次被評爲國家優質名茶,出口到香港等地。
據周恩來總理的衛士喬金旺回憶,總理病重期間,有一次突然提出想喝六瓜片茶,辦公廳的人費了很大周折,才滿足了他老人家的心願。喝過茶後,總理解釋說,抗戰初期,新四軍軍長葉挺曾送他一大筒六安瓜片茶,喝了這種茶,就好像看到了葉挺將軍。可見六安瓜片在兩人心中的位置。
【鑒別方法】
産于安徽六安和金寨兩地的齊雲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則味道較苦,色比較黃。
六:君山银针
【簡介】
君山銀針屬于輕發酵茶,是我國黃茶中的珍品,産于湖南嶽陽洞庭湖的青螺島,有“洞庭帝子春長恨,二千年來草更長”的描寫,是具有千余年曆史的傳統名茶。沖泡時尖尖向水面懸空豎立,繼而徐徐下沈,頭三次都如此。豎立時,如鮮筍出土;沈落時,像雪花下墮,品飲之時,還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故得其名。唐代時,文成公主出嫁西藏就曾選帶了君山茶。後梁時已列爲貢茶,以後曆代相襲。《紅樓夢》曾談到妙玉用隔年的梅花積雪沖泡的“老君眉”即是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全由沒有開葉的肥嫩芽尖制成,滿布毫毛,色澤鮮亮,香氣高爽,湯色橙黃,滋味甘醇,雖經久置,其味不變,其采制要求很高,比如采摘茶葉的時間只能在清明節前後7-10天內,還規定了9種情況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風霜天、蟲傷、細瘦、彎曲、空心、茶芽開口、茶芽發紫、不合尺寸等。在烘幹處理上,也頗有特殊之處。烘幹分爲初烘、初包、複烘、複包四個部驟,要經三天時間。初烘溫度爲攝氏八九十度,烘到七成幹後,用牛皮紙包好後放置木箱中,稱爲初包,經兩天再取出複烘。複烘溫度較低,烘至九成幹時,再用紙包好,放置一天時間,等到芽色變成淡黃,發出清鮮香氣,再用低溫烘至充分幹燥後放入鐵箱中儲藏。采用這種工藝,能使芽葉內所含有效化學物質,隨著葉中水分的緩慢散失,發生良好的變化,茶葉色香味形更臻完善。
【曆史傳說】
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爲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只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沈,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麽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裏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爲“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于杯中,極爲美觀的。
【鑒別方法】
産于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制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沈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爲清草味,泡後銀針不能豎立。
七: 信阳毛尖
【简介】
信陽毛尖産于河南信陽大別山地區,是我國著名的內銷綠茶,以原料細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長而聞名。信陽産茶已有二千多年曆史,茶園主要分布在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震雷山、黑龍潭等群山的峽谷之間。這裏地勢高峻,一般高達800米以上,群巒疊翠,溪流縱橫,雲霧頗多。清乾隆年間有人道:“雲去青山空,雲來青山白;白雲只在山,長伴山中客。”這裏還有豫南第一泉“黑龍潭”和“白龍潭”,景色奇麗,詩人贊曰:“立馬層崖下,淩空瀑布泉。濺花飛霧雪,暄石向晴天。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這縷縷之霧滋生潤育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爲制作獨特風格的茶葉,提供了天然條件。
【历史】
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壤條風味件,是綠茶生産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無與倫比.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毛尖)列爲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鉴别方法】
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八: 武夷岩茶
【簡介】
武夷岩茶是著名烏龍茶品種,産于福建北部“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岩茶屬“綠葉紅鑲邊”的半發酵茶,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鋸概括得最爲簡練,即“活、甘、清、香”四字(見《歸田瑣記》)。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余韻猶存。這種茶最適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質獨特,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還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历史】
武夷岩茶曆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爲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爲“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禦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爲中國茶葉的總稱。
【鉴别方法】
武夷岩茶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湯色橙黃,葉底勻亮,邊緣朱紅或紅點,中央葉肉爲黃綠色,葉脈爲淺黃色,耐泡。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九:安溪鐵觀音
【简介】
鐵觀音同爲著名烏龍茶品種,産于福建安溪,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征是:茶條卷曲,肥壯圓結,沈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余香”。
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十分複雜,制成的茶葉條索緊結,色澤烏潤砂綠。好的鐵觀音,在制作過程中因咖啡堿隨水分蒸發還會凝成一層白霜;沖泡後,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飲,先聞香,後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近年來,發現烏龍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後,鐵觀音更風靡日本和東南亞。
【历史传说】
“魏說”--觀音托夢
鐵觀音原産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曆史,關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于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爲之一振。魏認爲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爲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
“王說”--乾隆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土讓[清朝雍正十年副貢、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南軒”。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與諸友會文于“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衆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采制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奉召人京,谒見禮部侍郎方苞,並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間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贊譽,垂問堯陽茶史,因此茶烏潤結實,沈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
【鉴别方法】
産于福建安溪縣。葉體沈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假茶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無青翠紅邊,葉泡三遍後便無香味。
十:祁門紅茶
【简介】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爲工夫紅茶中的珍品,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紅茶品種。産于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石台、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茶葉的自然品質以祁門的曆口、閃裏、平裏一帶最優。祁門茶區的江西“浮梁工夫紅茶”是“祁紅”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豔”四絕馳名于世。
祁紅茶最宜于清飲,但也適于加奶加糖調和飲用。祁紅向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爲砂糖香或蘋果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爲“祁門香”。英國人最喜愛祁紅,全國上下都以能品嘗到祁紅爲口福。皇家貴族也以祁紅作爲時髦的飲品,用茶向皇後祝壽,贊美茶爲“群芳最”。
【历史】
祁門一帶曆史上很早就盛産綠茶,從事茶业者人数众多,唐咸通三年(862年), 司马途《祁门县新修阊江溪记》称: 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黃而香”。祁門在清光緒以前並不生産紅茶。據傳,光緒元年(1875年),有個黟縣人叫余幹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因羨福建紅茶(閩紅)暢銷利厚,想就地試産紅茶,于是在至德縣(今東至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效閩紅制法,獲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門縣的曆口、閃裏設立分茶莊,始制祁紅成功。與此同時,當時祁門人胡元龍在祁門南鄉貴溪進行“綠改紅”,設立“日順茶廠”試生産紅茶也獲成功。從此“祁紅”不斷擴大生産,形成了我國的重要紅茶産區。
【鉴别方法】
祁門紅茶的茶顔色爲棕紅色,假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
中國十大名茶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