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煮羹饮的习俗|中国綠茶的历史(一)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國綠茶的發展,大致經曆了生煮羹飲、燒烤後煮飲、曬幹收藏、原始曬青、原始烘青、原始炒青、蒸青粗茶、蒸青末茶、蒸青散茶、蒸青餅茶、炒青和烘青散茶、摻香綠茶、窨花綠茶、直到近代千姿百態名優綠茶的産生。這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是曆代茶人不斷創新的結果。
生煮羹饮
陆羽《茶經》稱“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說的是神農氏爲了尋找能治病的藥材和能食用的植物,滿山遍野,嚼食各種植物葉片時而發現茶的。說明,茶之爲用,最早是從咀嚼茶樹鮮葉開始的。從這種最原始的利用方法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便是生煮羹飲。
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餐菜的記載,見于《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是說春秋時,晏嬰在景公時(公元前547~前490年),身爲國相,飲食節儉,吃糙米飯,幾樣葷菜以外,只有“茗菜而已”,類似今人所謂“粗茶談飯”。
以茶作菜不僅古代有之,就是現代有些地方仍保留有這種風俗。如雲南省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的習慣,采來新鮮茶葉,在熱水中稍浸後放在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鹽等作配料,再加入少許泉水拌勻,就做成了美味可口的菜肴——“涼拌茶”了。
茶作羹飲,見晉代郭璞(276~324年)《爾雅》“槚,苦荼”之注:“樹小如栀子,冬生葉,可煮羹飲。”《晉書》記述:“吳人采荼煮之,曰茗粥。”《方陵耆老傳》中提到:“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每旦至夕,其器不減。”《茶經》引“付鹹司隸教曰:‘聞南方有蜀妪,作茶粥賣,爲廉事打破其器具,後又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
煮茶羹飲的習俗,延續至唐代仍有出現,唐代詩人儲光羲(707~約760)當時在友人家作客,記述有盛夏吃茗粥詩一首:“當晝暑氣盛,鳥雀靜不飛,念君高梧陰,複解山中衣。數片遠雲度,曾不避炎晖。淹留膳茗粥,共我飯蕨薇。敝廬既不遠,日暮徐徐歸。”
中國綠茶的曆史
綠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