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青、烘青散茶|中国綠茶的历史(六)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绿茶的發展,大致經曆了生煮羹飲、燒烤後煮飲、曬幹收藏、原始曬青、原始烘青、原始炒青、蒸青粗茶、蒸青末茶、蒸青散茶、蒸青餅茶、炒青和烘青散茶、摻香綠茶、窨花綠茶、直到近代千姿百態名優綠茶的産生。這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是曆代茶人不斷創新的結果。
炒青、烘青散茶
原始炒青虽然早已出现,但精细加工的炒青绿茶,是自唐代以後才出現的。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曰:“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芽。宛然爲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余。”
诗中“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说明了采下的嫩芽叶,经过炒制,满室生香,而且炒制花费时间不长,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記載。因此可以說,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
到了宋代,皇家贡茶雖然崇尚“龍團鳳餅”,但民間生産飲用的稱之“草茶”的散茶也不少,尤其江南一帶,尤爲盛行。
到了明代,散叶茶更爲盛行。尤其是炒青芽茶的出現,品質顯然比團餅茶好,而且團餅茶制作也廢工廢時。這時明太祖朱元璋順應民情,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頒布诏令:“罷造龍團……唯采芽茶以進……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這道诏令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散葉茶的生産和品質的進一步提高。從此散葉茶和炒青制法日趨發展和完善,這在明代不少茶書中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明代张源《茶錄》在“造茶”、“辨茶”中記述:“新采,揀去老葉及枝梗、碎屑。鍋廣二尺四寸,將茶一斤半焙之,俟鍋極熱,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緩,待熟方退火,撤入篩中,輕團那(那通挪——作者注)數遍,複下鍋中,漸漸減火,焙幹爲度。”這是炒青綠茶的制法。
明代许次纾著的《茶疏》中,在“炒茶”一節記述:“一铛之內,僅容四兩,先用文火焙軟,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鈔轉,以半熟爲度。微侯香發,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鈔置被籠,純綿大紙,襯底燥焙,積多候冷,入瓶收藏。”這是烘青綠茶的制法。
明代罗廪在《茶解》“制”一節中記述:“炒茶铛宜熱,焙铛宜溫。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紮紮有聲,急手炒勻,出之箕上,薄攤,用扇扇冷,略加揉挼,再略炒,入文火铛焙幹,色如翡翠。”這是小平鍋炒制法。
明代张源《茶錄》在“造茶”、“辨茶”中記述:“新采,揀去老葉及枝梗、碎屑。鍋廣二尺四寸,將茶一斤半焙之,俟鍋極熱,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