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蒸青餅茶的制造|中国綠茶的历史(五)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绿茶的發展,大致經曆了生煮羹飲、燒烤後煮飲、曬幹收藏、原始曬青、原始烘青、原始炒青、蒸青粗茶、蒸青末茶、蒸青散茶、蒸青餅茶、炒青和烘青散茶、摻香綠茶、窨花綠茶、直到近代千姿百態名優綠茶的産生。這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是曆代茶人不斷創新的結果。
蒸青粗茶、散茶、末茶、餅茶
比较精细加工的蒸青饼茶,出現在隋唐時期,是在原始散茶和原始餅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陆羽《茶經》稱:“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粗茶就是粗老茶葉加工成的散茶;散茶,這裏是指幼嫩芽葉加工成的曬青、炒青、烘青散葉茶,如唐時蜀州所産的雀舌、鳥嘴、麥顆、片甲、蟬翼之類的細嫩茶葉。
这些细嫩散叶茶可能是蒸葉後烘幹而成,從而保持著茶葉的原形。單芽者像麥顆;松散嫩葉者像片甲和蟬翼;一芽一、二葉者像雀舌和鳥嘴。末茶是指蒸葉搗碎後幹燥的碎末茶。
蒸青饼茶的制造方法,在陸羽《茶經》中有記述,即“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唐代这种蒸青饼茶的制造,根據對陸羽《茶經》的理解,大體上是:
(1)采茶:采茶季節,陸羽《茶經》稱:“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當茶發出新芽“若薇蕨始抽”時,采下嫩芽葉,粗老葉不好。即陸羽稱之爲“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采摘要及時且精細,“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具體采茶時是用一種叫“贏”的竹籃子去采茶。
(2)蒸茶:采来的叶子放在箅(小篮子)中,置箅于甑(木制或瓦制的圆桶)中,甑置锅上,锅内盛水,烧水蒸葉。
(3)捣茶:蒸後的茶葉趁熱放在杵臼(又叫碓)中搗碎,但不必太細碎,有一些短碎嫩莖存在也不要緊。正如《茶經》稱:“若茶之至嫩者,蒸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即莖——作者注)存焉。”
(4)拍茶:拍茶即壓茶餅。將搗碎後的茶葉倒入鐵制的規(又稱模、棬,規有方形、圓形、花形幾種)中,規置墊有?(又叫衣,油絹制)的承(又叫台、砧)上,用力拍壓茶葉,使茶餅緊實平整。壓好的餅茶涼幹後要穿孔,便于烘幹和烘幹後穿成串。作者模仿制造餅茶時,爲了使孔徑整齊,改爲壓好後打孔。
(5)列茶晾茶:將壓好的茶餅從圈模中小心脫出,將脫出的茶餅列在芘筣(又叫贏子、蒡筤,竹編成)上晾幹。
(6)焙茶:陸羽《茶經》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