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饼茶的烹饮“点茶”|中国綠茶文化
到了宋代,作为贡茶的團餅茶,做工精細,餅茶表面有龍、鳳飾面。以福建建州(現建瓯縣)生産的“龍團鳳餅”爲最出名,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稱“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當時建州北苑鳳凰山設有貢焙一千三百多座,規模宏大。貢品團餅茶有龍園勝雪、貢新銙、白茶、玉葉長春等,多達40多品目。
宋代蒸青饼茶的制造比唐代更爲精細,其制造步驟根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1186年)介紹宋代建州貢餅茶的方法,大致工序有:采茶、揀茶、蒸茶、漂茶、榨茶、研(磨)茶、造茶(壓模)、焙茶、過湯出色等九個步驟。
宋代贡饼茶,即龍團鳳餅的主要生産地在建州(現福建武夷山建瓯縣)。宋代當時的茶品推崇“茶色貴白”,要求沖泡點擊的茶湯表面湯花(泡沫)越白越好。爲此制茶時,有多次漂洗、榨茶的過程,這樣可除去褐色物質,也減少苦澀味。
宋代饼茶的烹飲稱“點茶”,點茶過程大致如下:
(1)烤茶:將茶餅在火上烘烤至幹燥。
(2)碾(磨)茶:將干燥茶餅打碎,再用茶磨磨成細粉末。
(3)筛茶:將磨后的粉末茶過篩,篩面茶再磨,直至通過篩孔爲止。宋代茶粉比唐代細。
(4)煮水:用汤瓶(执壶)煮水,至一沸时即可用来点茶。
(5)点茶:向大茶碗中投入一定量的粉末茶,用湯瓶往茶碗中加入一沸之熱水,同時用勺旋攪茶湯,邊加熱水,邊旋攪茶湯,使湯面産生大量湯花(泡沫)爲止。然後分茶湯至各小茶碗飲用。後來演變成用小茶碗點茶,這種小茶碗一般用深色的。
宋代著名的深色茶碗有建窯的“兔毫盞”、“油滴盞”、“豹斑盞”等。每碗中投入少量粉末茶,用湯瓶往小茶碗中邊注水,邊用“茶筅”旋擊茶湯,注水的速度不宜過快使茶湯表面産生大量堆積湯花(白色饽沫)爲止,然後飲用。點茶成功者,“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凝而不動,謂之‘咬盞’”。
宋代点茶的質量,以湯花多少來評定,湯花多的爲好,湯花少的爲差,爲此後來演變形成了“鬥茶”。
“斗茶”實際上是點茶比賽,看誰點的茶好。宋元民間盛行鬥茶,宋代劉松年的《茗圖賭市圖》和元代趙孟頫的《鬥茶圖》,就是反映民間街頭的鬥茶場景。宋代皇室也有鬥茶,宋徽宗趙佶就喜歡鬥茶。趙佶曾繪有反映宮廷茶會的《文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