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干收藏|中国綠茶的历史(三)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綠茶的發展,大致經曆了生煮羹飲、燒烤後煮飲、曬幹收藏、原始曬青、原始烘青、原始炒青、蒸青粗茶、蒸青末茶、蒸青散茶、蒸青餅茶、炒青和烘青散茶、摻香綠茶、窨花綠茶、直到近代千姿百態名優綠茶的産生。這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是曆代茶人不斷創新的結果。
晒干收藏
人类在原始社会,直接渔猎动物或采集植物,经烧烤后食用或烧烤后煮饮,这是现场直接到用的方式。进一步的發展,可能就是“晒干收藏”,以备后用。因为不少植物的可利用部分,如果实、种子、块根、块茎、新梢芽叶等,都是有季节性的。
如春夏秋茶季才能采到新梢芽葉,爲了在冬季能喝到茶,或是想把産茶地的茶帶到較遠的非産茶地去,就需要經曬幹加工成爲“幹茶”才行。因此茶葉的最初加工方式,可能就是“曬幹收藏”了,將采集來新鮮茶枝葉,利用陽光直接曬幹或燒烤後再曬幹,這樣就能保存了。
唐代樊绰《蛮书》记载了当时云南西双版纳一带茶葉采制烹飲的情況:“茶生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城是現在雲南省景東縣,“蒙舍”是唐代南诏國中的六诏之一,在今雲南巍山、南澗一帶。當時采制茶葉只是“散收,無采造法”而已。
所谓“散收”,可能收购的就是简单的晒干散茶;所謂“無采造法”,就是相對于唐代巴蜀地區、江浙一帶已出現的蒸青餅茶、散茶而言,雲南的“曬幹收藏”法顯得簡單,可以說是“無采造法”。
綠茶的历史 綠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