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萬裏茶路”的重要起點|黑茶文化
促進了安化黑磚茶的發展。從1940年至1949年安化共産銷黑磚茶666.63萬片(約合13332.6噸)。
在長達450年以上的茶葉貿易中,晉、陝、甘等地茶商以安化茶山爲優質茶源基地,以三尖茶、花卷茶、磚茶爲主要産品,以茶莊、茶行、茶農爲生産組織,形成了産、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開辟了一條以安化爲起點的通往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俄羅斯及歐洲腹地的“萬裏茶路”。安化黑茶由此走向世界,聞名于世,古邑安化也由此成爲曆史上黑茶的中心。
茶馬互市的興起,讓古邑安化成爲“萬裏茶路”的重要起點
茶馬互市是邊疆民族用馬匹等牲畜及畜産品與內地換取茶葉、布帛、鐵器等日常用品的一種互補性貿易,由封建朝廷所操控,始于唐代,盛于兩宋、明、清時期。安化黑茶在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之前屬于“商茶”,不能邊銷易馬,卻因滋味濃厚醇和,量多質好價廉的優勢受到邊疆民族的青睐,被茶商大量越境私販。公元1278年,元朝仿宋朝的茶馬司,設立茶提舉司,提高茶稅,加強茶葉管理,茶葉生産與貿易繼續受到中央政府嚴格控制。但由于茶高的推動,民間大量安化黑茶流向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安化黑茶得到較好的發展。元明之際縣志記載:“深山窮谷,無不種茶。居民大半以茶爲業,邑土産推此第一。”
明朝實行“以茶治邊”政策,茶馬互市制度更加完備,由戶部主管全國茶務。但對藏區僧俗貢使的私販和夾帶茶葉較爲寬松,這爲安化茶葉的流動和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明嘉靖、萬曆年間,安化茶對“官茶”特別是漢茶和川茶的沖擊更爲嚴重,致使“官茶”市場門庭冷落,産銷蕭條。據《明實錄》三百零八卷記載: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圍繞“湖茶(安化茶)味酽,于酥酪爲宜”,由萬曆皇帝于1597年欽定湖茶爲“官茶”。“官茶”地位的確立,在安化黑茶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後晉、陝、甘等地區的茶商雲集安化,安化成爲明代茶馬互市的主要茶葉生産基地。至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漸占領了西北邊銷茶市場。據統計,明代後期安化黑茶最高年銷售裏達4000噸。
清初延續了明代的“茶馬互市”制度。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西甯、甘州等5個茶馬司由陝西禦史督管。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朝廷裁撤茶馬司,實行“引票”制度,改征茶封稅。自唐宋以來延續千載的中國茶馬互市制度退出曆史舞台。
至乾隆年間,引票制度更爲完善。據乾隆《湖南通志》記載:“陝甘兩省茶商,領引采辦官茶……,皆于安化縣采辦,以供官民之用。”“引票”是茶商從事茶葉貿易的納稅憑證。每“引”規定了數量、規格和銷售時間。據清趙爾撰《清史稿》記載:每“引”正茶重量折合今重50公斤,准帶附茶7公斤。
晉、陝、甘等茶商紛紛領“引”前往安化購銷黑茶。其中又有“陝引”和“甘引”之別。“陝引”又稱“東櫃”,是以山西、陝西等地茶商爲主,采購安化捆包的“三尖茶”和“花卷茶”,以西安、太原爲主要市場,運銷陝、晉、蒙古及俄羅斯;“甘引”又稱“西櫃”,是以甘肅回民茶商爲主,采購安化黑毛茶運往陝西漢陽制作茯磚茶,然後以蘭州爲主要市場,銷往西北、西亞、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
保存至今的豐富而珍貴的黑茶文化遺存,見證著“萬裏茶路”上安化黑茶的昔日輝煌
黑茶産銷曆史,致使安化至今留有大量的黑茶文化遺存。這此豐富而珍貴的黑茶文化遺存,見證了安化黑茶昔日的輝煌,同時也成爲了安化是萬裏茶路重要起點的曆史物證。
——“中國南方最後的馬幫”和“茶马古道”。安化山道崎岖,交通极为不便。晉、陝、甘等外地与当地茶農采取肩扛、馬馱等原始運輸方式,將采摘初制加工的黑毛茶運至資水沿岸進行精制加工再用木船運出安化。至今爲止,在安化的洞市高城尚有一支幾十匹巴組成的馬幫和一條長達100余米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爲全國百大新發現之一。
——古茶行、古茶莊、古茶號和古碼料。據調查,安化境內資水兩岸有江南、黃沙坪等10多個古鎮,每個古鎮都有茶行、茶莊、茶號。安化黑茶鼎盛时期,晉、陝、甘等茶商也紛紛到安化辦茶,茶行、茶莊、茶號最盛時達300余家。白天車水馬龍人潮如海,夜晚燈火通明茶香四溢,一派“茶市斯于最,人煙兩岸稠”的繁華景象。每個茶行、茶莊、茶號都在資水岸邊建有茶葉碼頭。其中留存下來的有黃沙坪古茶市的裕通永茶行、寶華行、聚興順茶號、天一香茶行、發記茶莊、晋丰厚茶莊碼頭,江南五富宮、大碼裝潢和梁家碼頭。裕通永茶行已申報爲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茶市老街和古錢莊。至今保存下來的有洞市老街、黃沙坪古茶市、唐家觀古鎮和黃沙坪錢莊(建于雍正五年即公元1727年)。其中,洞市老街、黃沙坪古茶市、唐家觀古鎮均被評爲全國重點傳統村落。黃沙坪古茶市被申報爲全國27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的傳統村落之一,目前已納入全省重點傳統村落第二批維修保護名單,正在申報保護規劃制訂維修方案。
——明清風雨橋群和大量茶亭安化萬水萦回,溝壑縱橫。爲方便茶葉運輸,勤勞智慧的山裏人在山溝溪澗之上,修建了大量廊橋。廊橋設計精巧,古樸堅實,均設有橋會,置有橋産,立有橋規。明清時期,安化共有風雨橋80多座。至今保存下來的有29座,其中洞市的永錫橋、梅城的十義橋等7座已成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爲方便茶農和茶商采購、運輸茶葉,安化殷實人家、官紳大戶或茶農茶商共同捐資,在山坡、渡口興建了衆多古茶亭。這些古茶亭大多都是磚木結構,小青瓦、翹角飛檐,具有獨特的安化居民特色。明清時期,安化共有古茶亭200多座,至今保存下來的有10座。其中1座已申報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座已經申報爲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陝、甘茶商留下的茶匾、茶鍾。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晉陝茶商鑄千斤重銅鍾一口送黃沙坪的橋口關帝廟供奉,上書有“今信大清國山陝兩省衆商人等捐資善鑄洪鍾一口重一千余斤,于湖南省長沙府安化縣十三都橋口關帝廟永遠供奉,這口古鍾保存至今已有240多年,這是陝、甘茶商乾隆時期在安化辦茶的有力曆史見證。
——數目可觀的古碑。爲確保安化黑茶的質量和信譽,維護茶商和茶農的利益,自明万历年间颁发黑茶貿易章程後,曆代政府均十分重視對安化黑茶的保護和管理,制定了安化茶葉産、供、銷各個環節的茶規茶約,並勒石立碑,以示警誡。至今保存下來的茶碑有300多塊。
——民國時期繪制的安化黑茶運輸路線圖。從這張地圖能清晰地看出萬裏茶路的基本輪廓。晉、陝、甘茶商以小淹、邊江、江南、洞市、唐家觀、黃沙坪、酉州、東坪、馬辔市等古鎮爲起點,將安化黑茶由資水運至洞庭再到漢口,經襄樊到山西太原,北上張家口到庫倫,直至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再到俄羅斯、歐洲腹地等地區和國家。該圖樣至今保存在安化縣文物管理所。
湖南安化
黑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