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萬裏茶路”的重要起點|黑茶文化
促進了安化黑磚茶的發展。從1940年至1949年安化共産銷黑磚茶666.63萬片(約合13332.6噸)。
在長達450年以上的茶葉貿易中,晉、陝、甘等地茶商以安化茶山爲優質茶源基地,以三尖茶、花卷茶、磚茶爲主要産品,以茶莊、茶行、茶農爲生産組織,形成了産、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開辟了一條以安化爲起點的通往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俄羅斯及歐洲腹地的“萬裏茶路”。安化黑茶由此走向世界,聞名于世,古邑安化也由此成爲曆史上黑茶的中心。
茶馬互市的興起,讓古邑安化成爲“萬裏茶路”的重要起點
茶馬互市是邊疆民族用馬匹等牲畜及畜産品與內地換取茶葉、布帛、鐵器等日常用品的一種互補性貿易,由封建朝廷所操控,始于唐代,盛于兩宋、明、清時期。安化黑茶在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之前屬于“商茶”,不能邊銷易馬,卻因滋味濃厚醇和,量多質好價廉的優勢受到邊疆民族的青睐,被茶商大量越境私販。公元1278年,元朝仿宋朝的茶馬司,設立茶提舉司,提高茶稅,加強茶葉管理,茶葉生産與貿易繼續受到中央政府嚴格控制。但由于茶高的推動,民間大量安化黑茶流向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安化黑茶得到較好的發展。元明之際縣志記載:“深山窮谷,無不種茶。居民大半以茶爲業,邑土産推此第一。”
明朝實行“以茶治邊”政策,茶馬互市制度更加完備,由戶部主管全國茶務。但對藏區僧俗貢使的私販和夾帶茶葉較爲寬松,這爲安化茶葉的流動和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明嘉靖、萬曆年間,安化茶對“官茶”特別是漢茶和川茶的沖擊更爲嚴重,致使“官茶”市場門庭冷落,産銷蕭條。據《明實錄》三百零八卷記載: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圍繞“湖茶(安化茶)味酽,于酥酪爲宜”,由萬曆皇帝于1597年欽定湖茶爲“官茶”。“官茶”地位的確立,在安化黑茶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後晉、陝、甘等地區的茶商雲集安化,安化成爲明代茶馬互市的主要茶葉生産基地。至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漸占領了西北邊銷茶市場。據統計,明代後期安化黑茶最高年銷售裏達4000噸。
清初延續了明代的“茶馬互市”制度。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西甯、甘州等5個茶馬司由陝西禦史督管。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朝廷裁撤茶馬司,實行“引票”制度,改征茶封稅。自唐宋以來延續千載的中國茶馬互市制度退出曆史舞台。
至乾隆年間,引票制度更爲完善。據乾隆《湖南通志》記載:“陝甘兩省茶商,領引采辦官茶……,皆于安化縣采辦,以供官民之用。”“引票”是茶商從事茶葉貿易的納稅憑證。每“引”規定了數量、規格和銷售時間。據清趙爾撰《清史稿》記載:每“引”正茶重量折合今重50公斤,准帶附茶7公斤。
晉、陝、甘等茶商紛紛領“引”前往安化購銷黑茶。其中又有“陝引”和“甘引”之別。“陝引”又稱“東櫃”,是以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