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摩崖石刻中的岩茶佳話|岩茶文化
黄贤庚
深受世人贊譽的武夷岩茶,不但見載于史志之中,而且還被镌刻在武夷丹崖之上。這些摩崖石刻內涵豐富,寓意深邃,不虛爲武夷旅遊可視文化瑰寶。就此略舉幾方,以探其趣。
“茶洞”——武夷岩茶的發源地。傳說古時山中有一樂善好施、助人爲樂的老人,名“半仙”,一日上崖采藥不幸跌下山腳。昏迷中有仙人以茶葉喂之,並贈茶樹幾株。半仙醒後,傷勢即消,精神清爽。“半仙”見此處有天遊、仙遊、隱屏、接筍諸座高峰回繞,自成一方天地,山泉汨汨潤土,少陽多陰,便把茶樹種下,果然茶樹茂盛,品質極佳。有心者便在此石壁镌“茶洞”二字。由于歲月厮摩,年代及勒者已無法辨考。
“晚甘候”——武夷岩茶最早的雅名。武夷岩茶傳說于漢,見載于唐。唐文宗大中乙亥(855年)進士,曾任職方員外郎、上柱國等職的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將産于“丹山碧水之鄉”的武夷茶擬人化爲“晚甘候”,意爲晚節高尚完美的公候。後人將“晚甘候”三字镌于武夷九龍窠之岩壁。可惜其爲草體。因此有人誤念爲“晚甘居”,也算是平添小趣。
“大紅袍”——武夷岩茶的王者。名叢大紅袍見載于清,生長于九龍窠的雲崖中。石罅中一線涓涓清泉常年滋潤,崖上有機質源源補充……得天獨厚,岩韻極佳,被奉爲珍品。古時貢給朝中天子、貴戚享用,如今則作爲絕品拍賣。1998年拍賣的20克成交價高達15.68萬元,令人瞠目結舌。其神話故事脍炙人口,其功效被說的神乎其神,引得世人垂涎,意欲盜者屢見不鮮。搞得官家只得令人鑿掉崖階,並派員看護,以防不測。一任賢令吳石仙在其傍勒“大紅袍”三個大字,其厚實書法更爲佳茗添輝。
“不可思议”—— 一起旷久的武夷岩茶訟爭。古時天心寺的一叢長于牛欄坑岩邊的名叢,其幹顯灰,其葉深綠,其叢矮小,名曰“水金龜”。一日傾盆大雨,茶園崩塌,溜到峰下。坑中屬地的蘭谷岩茶廠便以石護田,形如盆景,精心管理。自此兩家爲爭此茶,曆訟公堂,耗資千金。“水金龜”隨之名聲大振。時有施棱先生大惑不解,在其傍題勒“不可思議”,以抒感歎。
“不见天”—— 武夷佳茗一奇观。在九龙涧的小道边有奇岩,上突下嵌,面东背西。山泉在其下展成瀑,聚为潭,古之山民在岩下种茶數株。其茶享“高山之陰,日陽之早”,加之空氣清新,陰涼濕潤……所以品質優異。文人墨客喻之爲“不見天”,後有喜弄墨者便勒字于其傍。
“应接不暇”—— 武夷茶事興盛的印記。清康熙辛巳(1691年)建甯太甯龐垲,微服閑遊武夷,在五曲北岸碼頭茶館休憩歇息。他目睹遊人紛至,茶館生意興隆,很是高興。其幕僚林翰和山中名僧釋衍操“樂太守之樂”,分別題勒“龐公吃茶處”和“應接不暇”于其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