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的傳說|大紅袍的由來
大红袍的由来
一曰:大红袍茶樹受過皇封,禦賜其名,故當地縣丞于每年春季(到來)親臨九龍窠茶崖,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膜拜,衆人高喊:“茶發芽”待紅袍揭下後,茶樹果然發芽,紅豔如染。
二曰:相传清朝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行到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突发腹胀,腹痛不已,后经天心寺僧赠送大红袍茶,飲後,頓覺病體痊愈,得以按時趕考,高中狀元。爲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狀元親臨茶崖,焚香禮拜,並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大紅袍遂得此名。
三曰:大红袍因春芽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 ,茶樹紅豔,因而得其名,故曆史上亦有“奇丹”之稱。
勤婆婆栽大红袍版
話說武夷山制茶祖師楊太白發明的一整套制茶工藝,擴大了茶葉的用途,提高了品位,也促進了武夷山種茶業的興旺。而許多名叢的發現更推動了武夷茶事的發展。武夷名叢,脍炙人口,傳統名茶,流傳著不少神奇的傳說。
先說“茶中之王”大紅袍。
那一年武夷山鬧大旱,一連365天沒落過一點雨星星。天幹幹,地旱旱。
山上的草木枯萎了。
田裏的莊稼焦黃了。
岩上的流泉幹涸了。
田裏沒有收成,百姓們只好翻山越嶺去剝樹皮,撅草根來充饑。可是沒多久,樹皮草根也吃完了,就只好挖觀音土來填肚子,吃觀音土難受的滋味就不必說了,塞進肚裏不消化鼓漲漲的,才難受呢,日複一日,人們的肚子便漸漸地鼓了起來……
再說,武夷山北慧苑村裏有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婆婆,這可是個百裏挑一的好人哪!她沒兒沒女沒老伴,一個人孤零零地過日子,卻常常幫助鄉鄰鄉親洗洗刷刷,縫縫補補。大家見她人勤心好,都親熱地管她叫“勤婆婆”。
有一天,勤婆婆從老遠老遠的山裏,好不容易采來了一把綠綠黃黃的樹葉,她又饑又渴,便熬了碗樹葉湯,剛想喝下,門外卻傳來一陣痛苦的呻吟聲。
勤婆婆连忙放下汤碗,赶到门外去看,只见一个衣服破烂不堪,拄着龙头拐杖的白发老头坐在门口的石墩上,正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粗气。他披头散发,双眼深陷,脸色蜡黄,干燥的嘴唇翻起一块块白皮,拄拐杖的手分明是一根嶙峋的树枝。
勤婆婆顿生怜悯之心,急忙把老头让进屋里,端起那碗热腾腾的树叶汤,送到老头面前说:“大旱年头,没什么好吃的,这碗树叶汤,你趁热喝吧!”
老頭感激地接過湯碗,咕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