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茶路|《走遍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
《走遍中國—武夷山茶文化》第二集:萬裏茶路
清乾隆二十年的春天,福建武夷山腳下一個叫下梅的村子迎來了幾個操著山西口音的奇怪客人,和以往來這裏的客人不同,這些山西人似乎對武夷山的奇峰秀水並不感興趣,而是每天都在附近的茶山上走走看看,這一看就是兩個多月。
終于有一天,他們向當地人提出一個請求,要購買下梅村附近所有的荒山。莫名其妙的當地人以爲是笑談,便隨口開了一個高得離譜的天價,本以爲對方會知難而退,誰料想這些山西人竟然毫不猶豫地應承下來,並且當即從身上掏出了早已准備好的銀票簽字畫押。
幾年之後,這些山西人以下梅村作爲起點,奇迹般地開辟了一條偉大的茶葉貿易之路,這條路不僅成就了武夷山的茶葉在全世界的聲譽,也使得一批山西家族迅速崛起。中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商幫晉商開始走上了曆史舞台。那麽,這些山西人爲什麽不遠千裏選擇了武夷山,而武夷山的茶葉又是怎樣成就了晉商呢?
在千裏之外的俄羅斯,有這樣一句諺語:“甯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這種用來煮茶的茶炊是每一個俄羅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追溯到三百多年前,俄國人喝茶的習俗要從中國的武夷茶說起。1638年,一位俄國貴族從蒙古商人手中換得兩大桶武夷山的茶葉,作爲禮物送給了沙皇。沙皇品嘗之後如獲至寶,于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國上流社會中迅速傳播開來。
然而,當時的俄國的貴族們決不會想到,這種令他們熱情追捧的武夷茶,在中國的誕生卻經曆了一個陰差陽錯的過程。
明洪武二十四年,一道特殊的诏令從紫禁城中發出。诏令規定,從此之後,各地向皇宮進貢的茶一律由團茶改爲散茶。在明朝之前,地方向皇宮進貢的是一種工藝極其複雜,外形無比奢華的龍團鳳餅,這種貢茶的制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民力和財力。明朝建國之後,開國皇帝朱元璋實行了一系列減輕民間負擔的政策,罷除龍團鳳餅就是其中的一項。
但是,出乎朱元璋的預料,他的這一政策在武夷山催生了一項重大的茶葉制作工藝的誕生。後來,這種工藝改寫了茶葉史。
黃賢庚(武夷山聖東茶文化研究所所長):“這個茶生産的量也大了,而且逐步走向了市場,進入尋常百姓家。以前王公貴族、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喝的茶,老百姓也能喝了,沒有辦法像以前做龍團風餅那麽精細,特別在武夷山。”
武夷山道路曲折陡峭,山高峰險,茶樹分散在方圓百裏的不同地方,采茶時要翻山越嶺。由于茶葉需求的急劇增加,采茶量也隨之而增大,采好的茶葉長時間暴露于烈日之下,其中大量的水分悄悄散失。再加上采茶者顛簸行走,茶葉在挑籃裏不停地翻滾搖動。當時的采茶者並不知道,在他們的挑籃中,很多茶葉已經發生了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妙變化